时间: 2025-04-30 19:0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1:49
三月十四夜观月思南湖
作者: 张镃 〔宋代〕
期会纷言不到诗,拙哉前计只心知。
纵当吏散庭空后,争似山行水泛时。
柳影半笼明处路,苇声轻窣暗边篱。
波神擅此三更月,定讶今宵欠笛吹。
今夜的月亮照得如此明亮,却因约定的事情无法写出诗来,真是拙劣的计划,只能让我自己心里明白。即使等到官吏散去、庭院空寂的时候,也不如在山中行走、在水中漂浮的时光来得愉快。
柳影半遮明亮的路,芦苇轻轻摇曳在暗边的篱笆旁。
波神在这三更的月光下显得格外神秘,或许今晚的月亮也会因为没有笛声而感到奇怪。
张镃(约1050-1120),字仲明,号梦阮,南宋诗人,出身于士族家庭,曾任职于地方官吏。张镃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此诗作于南湖之畔,正值三月,月色皎洁,诗人因与友人约定而未能作诗,内心感到惋惜。通过对月色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自然之美的感慨。
《三月十四夜观月思南湖》是张镃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对月色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往昔约定的追忆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怀。诗的开头,诗人自述无法写出诗句,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接着,诗人通过回忆与友人山水间的游玩,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柳影半笼明处路,苇声轻窣暗边篱”,这一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自然的静谧与优美。月光下的柳影和芦苇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深邃的氛围。
最后,诗人提到“波神擅此三更月”,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也是对月夜的深刻思考。月光下,水波荡漾,似乎在诉说着某种心事,而诗人此刻又感到缺失了笛声的陪伴,这让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思念的情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和自然的怀念,流露出一种思乡的情感。通过描绘月夜景色,诗人希望在寂静的夜晚能唤起对往昔快乐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中提到“期会纷言”,意思是:
A. 约定的事情繁多
B. 约定的事情少
C. 没有约定的事情
“柳影半笼明处路”描绘了什么场景?
A. 柳树在阳光下
B. 柳影半遮明亮的道路
C. 柳树在夜晚
诗人对缺少笛声的月光感到:
A. 高兴
B. 失落
C. 无所谓
张镃与李白的月夜诗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表达月夜情感时的不同侧重点,一个偏重于自然描绘,一个偏重于情感直接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