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张正彦法曹

《送张正彦法曹》

时间: 2025-04-26 21:03:22

诗句

忆见君兄弟,相携谒侍郎。

通经滉早岁,落笔旧章。

试剧何轻锐,当官便激昂。

三年知力竭,大府觉才长。

知已未如格,归赀才满囊。

旧书还读否,师说近凄凉。

〈君以《三传》及第,今废此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03:22

送张正彦法曹

原文展示:

忆见君兄弟,相携谒侍郎。
通经滉早岁,落笔旧章。
试剧何轻锐,当官便激昂。
三年知力竭,大府觉才长。
知已未如格,归赀才满囊。
旧书还读否,师说近凄凉。
君以三传及第,今废此科。

白话文翻译:

我还记得见到你和你的兄弟,一起去拜访侍郎。
你年轻时就通晓经书,写作也很有才华。
你在科举考试中何以如此轻松,做官后更是激情昂扬。
三年过去了,你的才华似乎已耗尽,官府也觉察到你才华的短缺。
与你知己的水平相比,回家后财富却满囊。
你还在读旧书吗?老师所说的道理如今似乎有些凄凉。
你以三次传考及第的成绩,现在却废弃了这个科目。

注释:

  • 侍郎:古代官职。
  • 通经滉:指通晓经书。
  • 试剧:指科举考试中的表现。
  • 大府:指官府。
  • 归赀:指回家后的财富。
  • 师说:指老师所教的道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瞻,号晦轩,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之弟,擅长诗、文、词,风格清新。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辙与友人张正彦法曹的送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前途的感慨和对科举制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苏辙对朋友张正彦法曹的深情和对科举制度的思考。诗中首先回忆起与张正彦的相识,表现出深厚的友情。接着,作者通过对张正彦的才华和经历的描述,揭示了科举制度下的竞争与压力。诗中提到的“试剧为何轻锐”,在表现张正彦年轻时的才华外,也暗示了在科举的压力下人们的焦虑与不安。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年知力竭”表明张正彦可能在仕途上遭遇了挫折,渐渐失去了激情与动力。最后,诗人以“君以三传及第,今废此科”道出科举的不公与无奈,体现了对理想的失落感与对现实的无奈,给人一种深沉的惆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诗的开头回忆与张正彦的相识,显示出作者对友谊的珍视。
    2. 赞美张正彦的才华,表现出对其能力的认可。
    3. 质疑科举考试的轻松,反映出对仕途的期待。
    4. 描述时间的流逝与才华的枯竭,表现出对官场的失望。
    5. 通过财富与知己的对比,表达出内心的矛盾与反思。
    6. 询问对旧书的阅读,反映出对精神世界的关心。
    7. 最后一行总结张正彦的经历,展现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如“知已未如格”对比了朋友之间的才华与现实,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科举制度的反思,揭示了才华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友情:诗中通过回忆与张正彦的相识,体现出深厚的友谊。
  • 才华:通过“通经滉早岁”的描写,象征着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
  • 科举:科举制度的描写,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批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侍郎”是指什么?

    • A. 一种古代官职
    • B. 一种文学形式
    • C. 一种诗词风格
    • D. 一种书法体
  2. “三年知力竭”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才华耗尽
    • B. 三年内的学习
    • C. 三年内的财富积累
    • D. 三年内的友情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可以推荐苏轼的《赠张翰》一诗,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 诗词对比:与李白的《将进酒》形成对比,李白强调豪情壮志,而苏辙则反映现实的无奈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苏辙诗文集》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小雨偶出邻里小儿竞随吾後不知其意何也 别建安 园中偶题 书感 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 四月廿二日微雨中次前辈韵 戏遣老怀五首 其四 秋思 书兴 溪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路神祇 皮字旁的字 方垂 愚昧落后 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乐不可支 舌字旁的字 齐字旁的字 品録 敬酒不吃吃罚酒 癶字旁的字 移交 足字旁的字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銐刀 封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