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4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48:56
作者: 杨玉香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销尽炉香独掩门,
琵琶声断月黄昏。
愁心正恐花相笑,
不敢花前拭泪痕。
炉香已经烧尽,我独自掩上了门;
黄昏时分,琵琶的声音戛然而止。
我愁苦的心情正害怕花儿会嘲笑,
所以不敢在花前擦拭泪痕。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琵琶”作为古代乐器,常常象征孤独与悲伤,而“花”则常常与美好、易逝的情感相联系。诗人在黄昏的背景下,借助琵琶声的消失与花的嘲笑,表达了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伤。
作者介绍:
杨玉香,明代女诗人,因其才情与诗作而为人称道。她的诗歌多表现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个人情感低落的时刻,可能因情感上的挫折或生活中的苦闷而引发的感慨,反映了明代女性在社会与情感中的挣扎。
《答林景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的开头通过“销尽炉香独掩门”描绘了一种静谧而又孤独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她隔绝。炉香的消散不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情感的消逝与心灵的孤寂。
接着,“琵琶声断月黄昏”中的琵琶声,作为音乐的象征,传递出一种美好的瞬间被打断的感觉,黄昏则增添了几分悲凉。诗人在此时此刻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与失落。
“愁心正恐花相笑”是诗中情感的高潮,花象征着美丽与青春,诗人担心自己的愁苦会被美丽的花儿所嘲笑,这种情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使得整首诗更具人性化。最后一句“不敢花前拭泪痕”则将情感推向极致,诗人在花前无法自已,眼泪留下,却又羞于在花前表现自己的脆弱,这种情感的自我压抑让人倍感心疼。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孤独与情感困惑时的内心挣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个人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在美丽的花前,因情感的脆弱而感到羞愧与不安的复杂心情。诗人在美丽与悲伤之间徘徊,揭示了人性中的脆弱与敏感。
炉香与琵琶的意象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情感生活,而花则是生命的象征,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内心的伤痛。
“销尽炉香”中“销尽”是什么意思?
诗中“琵琶声断”表达了什么情感?
“不敢花前拭泪痕”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