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6:19
千秋岁 萍次淮海韵
绿杨阴外,忽把春衫退。
花未绽,已先碎。
黏须蜂咂蕊,裹足莺穿带。
轻入水,随波偎暖鸳鸯对。
双鲤频相会,避雨荷擎盖。
秋渐老,家何在。
大江悲日夜,东去谁能改。
春梦远,那堪流入茫茫海。
在绿杨树的阴影之外,忽然脱去春天的衣衫。
花儿还未绽放,已然凋零。
蜜蜂用黏腺啃食着花蕊,黄莺在花间徘徊。
轻轻地走入水中,随波逐流,依偎在温暖的鸳鸯对旁。
双鲤鱼频频相会,躲避雨水,荷叶撑起雨伞。
秋天渐渐老去,家在哪里呢?
大江在夜晚悲伤流淌,朝东而去,谁能改变这一切?
春天的梦遥远,怎能忍受流入茫茫大海?
作者介绍:程滨,出生于20世纪,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关注社会变迁与人文关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秋交替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流逝的惋惜和对未来的思索,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千秋岁 萍次淮海韵》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哀愁的诗作。诗人以绿杨、春衫、蜜蜂、黄莺等生动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随即又引入秋的渐老,表现出一种生命的无常和流逝的悲哀。诗中“花未绽,已先碎”的意象,传递出一种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大江悲日夜”的意象,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阔,也传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迷惘。大江东去,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流逝,而“家何在”则引发了对归属感的思考,突显了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无助。
全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爱情的深刻反思,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秋交替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深刻而又富有哲理。
诗词测试:
诗中“绿杨阴外”表示什么?
“花未绽,已先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大江”象征着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