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小重山六首 其六 拟葬花词

《小重山六首 其六 拟葬花词》

时间: 2025-04-26 06:38:04

诗句

疏柳寒蝉扰客听。

也闻天上雁,两三声。

眉头顿为海棠凝。

红纤瘦,霜重竟无凭。

纤手拾残英。

荷锄寻净地,瘗伶仃。

绢沙一片裹香馨。

伤未已,无寐到三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8:04

原文展示:

小重山六首 其六 拟葬花词
作者: 崔荣江

疏柳寒蝉扰客听。也闻天上雁,两三声。
眉头顿为海棠凝。红纤瘦,霜重竟无凭。
纤手拾残英。荷锄寻净地,瘗伶仃。
绢沙一片裹香馨。伤未已,无寐到三更。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柳树稀疏,寒蝉的鸣叫打扰了客人的耳朵。偶尔还能听见天空中几声大雁的叫声。
我的眉头不由得为海棠花的凋谢而凝聚。花瓣红得瘦弱,霜重的季节里竟无处可以依靠。
轻盈的手指捡起残余的花瓣,带着锄头寻找一块干净的地方,埋葬这孤独的花。
沙土如绢,包裹着花香。伤痛仍未结束,直到三更时分我都无法入眠。

注释:

  • 疏柳:稀疏的柳树,象征孤独和秋天的萧条。
  • 寒蝉:秋天的蝉,发出清冷的鸣叫声,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海棠:一种花,象征美丽与短暂,常用来表达哀伤。
  • 纤手:细腻的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
  • 伶仃:孤单,形容花的凋零和失落。
  • 绢沙:柔软的沙土,象征葬花的细腻和温柔。
  • 无寐:无法入睡,表达内心的忧愁。

典故解析:

“葬花”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惋惜。诗中提到的海棠花,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寓意着青春的短暂与美丽的逝去。这首诗在形式和意象上都受到《红楼梦》中“葬花吟”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花、对生命的深切感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崔荣江,现代诗人,擅长使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现代情感表述的交融时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诗中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忧伤的氛围。开篇的“疏柳寒蝉”直接引入了秋天的意象,给人一种孤独和静谧的感觉。而随着诗歌的深入,海棠花的凋零成为了情感的核心。“眉头顿为海棠凝”一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红纤瘦的花瓣象征着生命的脆弱,而“荷锄寻净地,瘗伶仃”则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悲伤,诗人只能默默埋葬这些美丽的回忆。结尾的“无寐到三更”加深了这种孤独感,表现了内心无法平静的苦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疏柳寒蝉扰客听:柳树稀疏,寒蝉的鸣叫让人感到冷清。
    • 也闻天上雁,两三声:偶尔听到远处大雁的叫声,增加了孤独感。
    • 眉头顿为海棠凝:看到海棠花的凋零,自然皱起眉头,流露出忧伤。
    • 红纤瘦,霜重竟无凭:花瓣娇弱,霜重的季节让它失去了依靠。
    • 纤手拾残英:轻柔的手捡起残花,表现细腻与温情。
    • 荷锄寻净地,瘗伶仃:带着锄头寻找埋葬花的地方,表达对孤独的感慨。
    • 绢沙一片裹香馨:用沙土包裹花香,象征对美好的珍惜。
    • 伤未已,无寐到三更:内心的伤痛仍未结束,彻夜无法入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残花比喻为生命的脆弱,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赋予花以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在句式上讲究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美好事物逝去的深切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生的哲思。

意象分析:

  • 柳树:象征孤独,秋天的萧条。
  • 寒蝉:凄凉,秋季的标志,增添了悲伤氛围。
  • 海棠花:美丽而短暂,象征青春与哀伤。
  • 锄头:象征行动,埋葬的行为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沙土:柔软,包裹着花香,象征着温柔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蝉”主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凄凉
    • C. 羞涩
    • D. 激昂
  2. “红纤瘦,霜重竟无凭”中的“无凭”意指什么?

    • A. 生命的无常
    • B. 依靠的缺失
    • C. 缺乏支持
    • D. 以上皆是
  3. 诗中提到的“荷锄寻净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急躁
    • B. 无奈与孤独
    • C. 快乐
    • D. 迷茫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 崔荣江的《拟葬花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悲伤,崔荣江侧重于秋天的孤寂与花的凋零,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对过去的追忆。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崔荣江的诗集及相关评论文章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相关查询

赠江长史别诗 仰赠从兄兴宁寘南诗 秋夕仰赠从兄寘南诗 赠诸游旧诗 下直出溪边望答虞丹徒敬诗 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 寄江州褚谘议诗 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主簿诗 道中赠桓司马季珪诗 答丘长史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牙字旁的字 髟字旁的字 双人旁的字 烽鼓不息 蓦蓦 饱以老拳 酒瓮饭囊 显示 私字儿的字 提土旁的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飞砂走石 包含装的成语 包含铺的成语 雺乱 弃德从贼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