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5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58:29
浪淘沙 中秋
桂影到中秋。旧地重游。年年此夜一登楼。壮志未酬空怅惘,逝水东流。独自远凝眸。客思悠悠。故乡虽好归无由。说与旁人浑不省,风动帘钩。
在中秋的夜晚,桂花的影子映照着夜空。再次来到旧地,年年在这个夜晚我都会登上楼台。壮志未能实现,心中空有怅惘,时光如流水般东逝。独自一人远眺,思绪如潮。故乡虽然美好,但却无缘回去。与旁人谈起这些,他们却全然不知,帘钩随风摇动。
罗锦堂,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常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浪淘沙 中秋》创作于中秋节,正值团圆佳节,诗人通过旧地重游的情境,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理想未能实现的惆怅。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诗人感受到时代的无常和个人理想的无奈。
这首《浪淘沙 中秋》,以中秋的桂影为引子,营造出一个充满思乡情感的氛围。诗人在旧地重游的背景下,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诗中“壮志未酬”,道出了许多游子心中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尤其是“逝水东流”,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叹息,也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短暂的无奈。诗人独自凝眸,思绪悠悠,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渴望。整首诗在情感上层次分明,既有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又有对自身困境的苦涩反思,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通过中秋的节日背景,表达了游子在佳节时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理想未能实现的无奈,展现了人与时间、人与故乡之间的深刻情感。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壮志未酬空怅惘”中“壮志”指的是什么?
诗人为何说“故乡虽好归无由”?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罗锦堂的《浪淘沙 中秋》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理想未酬的情感,而苏轼则更多体现了对月光的赞美与对团圆的渴望。两者都在中秋的背景下,展现了对故乡和理想的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