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5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54:11
云根藏海眼,灵物此中蟠。
吐沫晴岩雨,飞阴夏木寒。
何年化龙去,半日待潮看。
消长从谁问,微吟倚石阑。
云根隐藏着海的眼睛,灵巧的生物在这里盘踞。
在晴朗的岩石上,雨水溅起飞沫,夏日的阴影使树木感到寒冷。
何年才能化身为龙,半天只等着潮水的到来。
消长的变化从何人可问,微微吟唱倚靠在石栏杆上。
“化龙”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象征人从平凡到伟大的转变,源于许多古代神话故事,如“鲤鱼跃龙门”。此处借用化龙的意象,表达对生命变化的思考与期盼。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观,诗风清新,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内心感受和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林景熙游览宝林寺时,借景抒怀,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变化的思考,反映了宋代士人的闲适与哲理。
《宝林寺鳗井》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融入了对生命和变化的思考。开头两句“云根藏海眼,灵物此中蟠”,用云和海的意象展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给人以遐想。这里的“灵物”暗指鳗鱼,象征着灵动和自由。接下来的“吐沫晴岩雨,飞阴夏木寒”,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变化,晴雨交替的瞬间,树木在夏日的阴影中感到寒冷,体现出自然界的复杂与多变。
“何年化龙去,半日待潮看”是一句充满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以化龙的意象,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最后两句“消长从谁问,微吟倚石阑”则回归到一种淡然的情绪,诗人似乎在思考生命的无常与变化,微吟的状态体现出一种豁达与洒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和对灵物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细腻与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自然与生命的变化,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然。
诗词测试:
“何年化龙去”中的“化龙”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灵物”主要指什么?
“消长从谁问”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