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忆江南·题谨怀绘红楼梦仕女图十首 其八 妙玉

《忆江南·题谨怀绘红楼梦仕女图十首 其八 妙玉》

时间: 2025-05-02 12:30:10

诗句

兰蕙质,玉貌擅才华。

绮思未能抛槛外,孤芳终惜劫尘沙。

何苦著袈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0:10

原文展示:

兰蕙质,玉貌擅才华。
绮思未能抛槛外,
孤芳终惜劫尘沙。
何苦著袈裟。


白话文翻译:

这位女子如兰似蕙,天生的品德与才华无与伦比,貌美如玉。她的绮丽构思无法抛弃围墙之外的束缚,孤傲的花儿终究要惋惜被尘世所困。何必苦苦地披上袈裟,选择出家。


注释:

  • 兰蕙质: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气质,兰和蕙都是高雅的花卉,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品德。
  • 玉貌:形容女子的美貌,"玉"象征洁白无瑕。
  • 绮思:绮丽的思想或情感。
  • 抛槛外:将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抛开围墙,追求更广阔的天地。
  • 孤芳:形容自赏的花,孤独而美丽。
  • 劫尘沙:指世间的烦恼与困扰。
  • 袈裟:佛教僧侣的衣服,象征出家和修行。

典故解析:

“兰蕙质”与“玉貌”均为古代文人对女子品德与容貌的赞美常用语,体现了古代对女性的审美理想。袈裟则是佛教的象征,暗示着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珍怀,近代诗人,作品多关注女性的情感与命运,常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女子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对《红楼梦》中妙玉这一角色的深刻理解与同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她们内心的挣扎。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妙玉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她的孤独与无奈。诗中“兰蕙质,玉貌擅才华”展现了她的才情与美貌,但随之而来的“绮思未能抛槛外”则反映了她内心的挣扎与对自由的渴望。妙玉渴望超脱,却又被世俗所困,最终选择了孤芳自赏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美。最后一句“何苦著袈裟”引发人们对出家修道的思考,是否真的能逃避世俗的烦恼。这首诗的结构严谨,情感深刻,展现了作者对妙玉命运的同情与思考,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兰蕙质,玉貌擅才华”:开篇直接描绘妙玉的外貌与内在品质,显示她的高雅和才华。
    • “绮思未能抛槛外”:说明她的理想与思考受到了束缚,无法自由展现。
    • “孤芳终惜劫尘沙”:强调她的孤独以及对尘世的无奈与惋惜。
    • “何苦著袈裟”:质问出家是否真的能解脱,带有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品质与美貌比作兰蕙与玉,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自由与独立的渴望,以及对世俗困扰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兰蕙:象征高洁的品德。
  • :象征美丽与纯洁。
  • 袈裟:象征超脱与出世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兰蕙质”中“兰”与“蕙”象征什么?

    • A. 美貌
    • B. 品德
    • C. 财富
  2. 诗中“孤芳终惜劫尘沙”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
    • C. 愤怒
  3. “何苦著袈裟”中的“袈裟”指的是什么?

    • A. 婚纱
    • B. 僧侣的衣服
    • C. 传统服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清照的词作,如《如梦令》

诗词对比

  • 对比张珍怀的《忆江南·题谨怀绘红楼梦仕女图十首 其八 妙玉》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但张珍怀更侧重于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红楼梦》原著
  • 张珍怀诗集
  • 相关的古典诗词研究文献

相关查询

八音谐(赏荷花,以八曲声合成,故名) 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五十七 夏日偶成六首 黄雀 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五十三 浣溪沙(赏枨) 送曾谹父还朝十首 清晨谣 杨花 阮郎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欠字旁的字 滴水难消 三撇旁的字 东砍西斫 运筹决算 蓝缕 鹿裘不完 角字旁的字 閠字旁的字 鱼姊 包含搨的词语有哪些 録事 包含盖的成语 饱暖思淫欲 子字旁的字 单开头的成语 养路 梅舌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