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归云庵壁

《题归云庵壁》

时间: 2025-08-08 00:52:34

诗句

老来林下养闲躯,茅屋清虚蚊蚋无。

一径松虱何处起,入松穿竹两三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8 00:52:34

原文展示:

老来林下养闲躯,
茅屋清虚蚊蚋无。
一径松虱何处起,
入松穿竹两三株。

白话文翻译:

老了以后,我在树林下养着悠闲的身体,
茅草屋里清静虚无,没有蚊虫叮咬。
这小径旁的松树虫害从何而来?
穿越松林和竹林,只有两三株。

注释:

  • 老来:年纪大了,指老年时期。
  • 林下:树林的阴凉处,通常指安静、自然的环境。
  • 闲躯:悠闲的身体,形容身心放松。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简单朴素。
  • 清虚:清静而空虚,形容环境宁静。
  • 蚊蚋:蚊子和小虫。
  • 松虱:松树上的害虫,常与松树相关。
  • 穿竹:指穿行于竹林之间。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林下养闲躯”表现了隐居的生活态度,与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隐逸生活相契合。隐士的生活常常被赋予高洁、隐逸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净端,宋代高僧,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隐居后对自然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珍惜与享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浮华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题归云庵壁》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享受。在繁华喧嚣的社会中,诗人选择在林下安静地度过晚年,营造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氛围。他在诗中提到的“茅屋清虚”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简约追求,更是心灵的归宿。在这个清幽的环境中,诗人不仅享受着自然的宁静,还反思着生命的意义。诗的最后两句则表现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既有细腻的描写,也展现了对周围环境的敏感与思考。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老来林下养闲躯”:诗人已步入老年,选择在树林下过悠闲的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
    • “茅屋清虚蚊蚋无”:茅草屋内清静无物,显示出一种简朴的生活状态,强调内心的宁静。
    • “一径松虱何处起”:通过对松树虫害的询问,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 “入松穿竹两三株”:描绘了诗人漫步于松竹之间的情景,体现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状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老来”与“闲躯”,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
    • 描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生动地展示了隐居生活的景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喜爱,反映了对简单、清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然与宁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
  • 茅屋: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物质享受的淡泊。
  • 松竹:象征坚韧与高洁,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选择在何处隐居?

    • A. 山顶
    • B. 江边
    • C. 林下
    • D. 城市
  2. 诗中提到的虫子是?

    • A. 蚊子
    • B. 蟋蟀
    • C. 松虱
    • D. 蝴蝶
  3. 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是?

    • A. 追求奢华
    • B. 淡泊简朴
    • C. 忽视生活
    • D. 追求名利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达了隐逸和自然的美,二者都强调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注重山水的景致,而释净端则更关心个人的内心体验。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隐逸文化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路花 与听公 满路花 满路花 满路花 胭脂井 满路花/促拍满路花 和秋风吹渭水 满路花·冬 凤凰台上忆吹箫 其二 懒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重九日同椒坪、一山两丈登凤凰冈望海,有怀萧伯瑶。时与伯瑶别七年矣 凤凰台上忆吹箫 王月圆居士属赋题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旡字旁的字 包含绳的成语 采字头的字 才人行短 跂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南山寺 耐人咀嚼 耒字旁的字 芝艾俱焚 政庞土裂 癶字旁的字 天杀 瞬息千里 神理 皿字底的字 包含会的词语有哪些 畏结尾的成语 且住为佳 矜名妒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