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5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53:35
又呈中斋 其二
万里论心晚,相看慰乱离。
丹成俄已化,璧碎尚无缁。
禾黍西原梦,川原落日悲。
斯文今已矣,来世以为期。
全诗翻译:
万里之外,心事已晚,互相凝视来慰藉这离乱的情感。丹砂已然化为尘土,璧玉也已破碎却仍未见黑色的污点。禾苗与黍米的梦境在西原的旷野中,日落时分的悲伤涌上心头。如今的文化已然消亡,期待来世再次相见。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天祥,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抵御元朝入侵的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最终被俘后宁死不屈。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灭亡前夕,诗人身处战乱之中,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苦,寄托了他对文化和理想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希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的深切思考与感慨。开篇“万里论心晚”,展示了远隔千里之处,心中的孤独和思念。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虽在,但因时局动荡而显得格外艰难。接着“丹成俄已化,璧碎尚无缁”,以丹砂和璧玉的比喻,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与变幻,诗人由此引发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深刻反思。
“禾黍西原梦,川原落日悲”则描绘出一种乡野宁静与肃杀对比的画面,禾黍的丰收与落日的悲伤交织,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与失落。最后一句“斯文今已矣,来世以为期”,直白地表达了对文化消亡的痛惜,但又寄托了对未来某日重聚的期待。
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文天祥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他对国家、文化的忠诚与思考,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失落与希望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诗词测试:
诗中“万里论心晚”是什么意思?
A. 很晚才开始谈心
B. 心中思念已久
C. 远隔千里
“禾黍西原梦”中的禾黍象征什么?
A. 文化
B. 丰收与希望
C. 战争
“斯文今已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文化消亡的痛惜
C. 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将帮助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