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0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01:07
幽栖足春事,晴日若相催。屐齿穿沙稳,筇须碍竹回。
风光初转蕙,残雪欲欺梅。自是经过少,柴门日日开。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气息,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变化。晴朗的日子似乎在催促着万物复苏。木屐的鞋底在沙地上稳稳地留下脚印,竹子间的行走却有些受阻。春风初起,蕙草的气息渐渐显露,残雪仿佛还想欺负梅花。这里的生活经历虽然不多,但每天都能看到柴门敞开,显示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作者介绍:李弥逊,字明远,号天成,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李弥逊的这首《春日杂咏 其二》创作于春天,表现了他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隐士文化渐渐复兴,许多文人都选择归隐山林,李弥逊也不例外。
这首《春日杂咏 其二》是李弥逊在春日的写照,诗中蕴含了春天的生机与温暖。开篇的“幽栖足春事”便点明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宁静而又充满春意。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行走在春日里,感受到的自然风景,木屐的稳稳脚印和竹子间的阻碍,形成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表明诗人在春天的探索与感受。
“风光初转蕙,残雪欲欺梅”,两句中,蕙草的初生与残雪的存在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春的到来,也展现了冬与春的交替过程,蕴含着时间的流逝。最后的“自是经过少,柴门日日开”则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尽管经历不多,但每天的柴门敞开,象征着生活的开放与心灵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自然之美与诗人心灵的宁静,传递出一种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哲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与对仗的手法,如“屐齿穿沙稳”与“筇须碍竹回”对比鲜明,展现了诗人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感受。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测试:
诗中“幽栖足春事”是什么意思?
“屐齿穿沙稳”中的“屐齿”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残雪”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弥逊的《春日杂咏 其二》,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倾向于表现孤独的思考,而李弥逊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