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万佛堂壁 其一

《题万佛堂壁 其一》

时间: 2025-05-01 23:17:39

诗句

峭壁镵成万佛身,招提开创几千春。

行童不识寻幽客,误作恭禅问法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7:39

原文展示:

峭壁镵成万佛身,
招提开创几千春。
行童不识寻幽客,
误作恭禅问法人。

白话文翻译:

在险峻的山壁上雕刻出了万佛的形象,
这座寺庙已经历了几千个春秋的兴衰。
小僧童不认识来访的幽客,
误以为他是来恭敬参禅问道的法师。

注释:

  • 峭壁:陡峭的山壁。
  • :雕刻、凿刻。
  • 招提:指佛教寺庙,最初是指寺庙前的招引信徒的地方。
  • 行童:寺庙中的小僧,负责杂务的年轻僧侣。
  • 幽客:指来访的隐士或文人。
  • 恭禅:恭敬地参禅。

典故解析:

“万佛”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无量的智慧和慈悲。佛教的寺庙常常是信徒朝拜的地方,象征着精神的寄托与寻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万佛堂的景象,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贺钦,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佛教文化,风格清新雅致,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宗教文化盛行的时代,寺庙是信仰与文化的中心,诗人通过描写万佛堂,反映了对佛教的虔诚及对历史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万佛堂的宏伟和历史的厚重。首句“峭壁镵成万佛身”以雕刻的方式引入,展现出万佛堂的壮观,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第二句“招提开创几千春”则通过时间的流逝,表现出佛教文化的悠久与不变,暗示着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第三句引入小僧童的角色,反映出寺庙日常生活的宁静与单纯,但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于深奥道理的无知与误解。最后一句“误作恭禅问法人”则以幽默的方式结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深刻哲理时的无助与困惑,反映出一种普遍的人生状态。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人们对信仰、历史和自我身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峭壁镵成万佛身”:描绘万佛堂的景象,强调其壮丽与雕刻技艺。
  2. “招提开创几千春”:表达寺庙历经岁月的沧桑,象征着信仰的永恒。
  3. “行童不识寻幽客”:小僧童的无知,反映出对来访者的误解。
  4. “误作恭禅问法人”:幽默地揭示人们面对真理的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万佛身”比喻佛教文化的广泛和深远。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 拟人:通过“行童”表现出人性化的情感与幽默。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信仰与人类智慧的关系,反映了人们对深刻哲理的追求与无奈,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厚重感。

意象分析:

  • 万佛:象征着智慧、慈悲与永恒的信仰。
  • 峭壁:代表自然的雄伟与人类的渺小。
  • 行童:象征年轻的无知与对世界的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峭壁镵成万佛身”中的“镵”是什么意思? A. 画 B. 雕刻 C. 建造

  2.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 A. 自然的美 B. 佛教文化的悠久 C. 人的无知

  3. “行童不识寻幽客”中,行童指的是? A. 游客 B. 小僧 C. 隐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苏轼
  • 《庐山谣》——李白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题西林壁》相比,贺钦的诗更侧重于佛教文化的表现,而苏轼则以道教和自然景观为主,二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均体现了哲理的深邃与对自然的敬畏。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

相关查询

赠野童 捣练篇 清平乐·绿杨春雨 平陵老将 河内别村业闲题 放榜日作 夜景 三堂早春 应天长 思归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羞花闭月 螟衏 包含笋的词语有哪些 响铜 气字旁的字 馬字旁的字 杀鸡炊黍 路逢窄道 薰莸有别 泽光前 丰衣足食 艸字旁的字 咸潮 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岂的词语有哪些 卝字旁的字 大字旁的字 越罗蜀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