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3:46
原文展示:
别江上一二友生 谭用之 〔唐代〕
国风千载务重华,须逐浮云背若耶。 无地可归堪种玉,有天教上且乘槎。 白纶巾卸苏门月,红锦衣裁御苑花。 他日成都却回首,东山看取谢鲲家。
白话文翻译:
千年来,国家的风气一直重视华丽,但必须追随浮云,背离若耶溪的宁静。 无处可归,只能种玉以求安慰,有天命指引,暂且乘槎上天。 卸下白纶巾,欣赏苏门的月光,穿上红锦衣,裁剪御苑的花朵。 将来在成都回首往事,将在东山看到谢鲲的家。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用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田园诗。此诗可能是在告别友人时所作,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即将离开某个地方,告别友人时所作,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的“无地可归”和“有天教上”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国风”、“浮云”、“种玉”、“乘槎”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国家风气的感慨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中“无地可归堪种玉”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高洁理想的向往。而“有天教上且乘槎”则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后两句通过对“白纶巾”、“红锦衣”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富贵权势的淡漠。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风气的感慨,对现实的不满,对高洁理想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诗中通过对“浮云”、“种玉”、“乘槎”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浮云”比喻什么? A. 变化无常的事物 B. 宁静的地方 C. 高洁的理想 D. 富贵权势
“种玉”在诗中比喻什么? A. 变化无常的事物 B. 宁静的地方 C. 高洁的理想 D. 富贵权势
诗中“乘槎”比喻什么? A. 变化无常的事物 B. 宁静的地方 C. 高洁的理想 D. 追求高远的理想
诗中“白纶巾”象征什么? A. 变化无常的事物 B. 宁静的地方 C. 隐逸或清高 D. 富贵权势
诗中“红锦衣”象征什么? A. 变化无常的事物 B. 宁静的地方 C. 隐逸或清高 D. 富贵权势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