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5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55:52
堠子个个复个个,十里五里官道课。
行人捷径行,不从官道过。
吁嗟堠旁歧转多,堠子荆棘如铜驼。
每个堠子都连着另一个,官道上每十里五里都有检查。
行人都走小路,不愿走官道。
唉,堠子旁边的岔路多得很,堠子的荆棘像铜驼一样坚硬。
杨维桢,元代诗人,字景行,号云山,出生于文人家庭,擅长诗词,尤其以幽默风趣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民间生活及田园风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堠子辞》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堠子的复杂和艰难,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诗中体现了对乡间小路的思考,隐含了对官道控制的批判。
《堠子辞》通过描绘乡间小路的复杂和艰难,映射出社会的现实与人们内心的挣扎。诗的开头,以“堠子个个复个个”引入,便营造了一个复杂的空间感,暗示了小路的交错和迷惘,让人感受到在官道的严密监督下,乡村生活的狭小与无奈。随着“行人捷径行,不从官道过”的描写,可以看出人们对官道的反感及对自由行走的渴望。最后的“堠子荆棘如铜驼”则是对现实的无情揭示,荆棘丛生的道路象征着艰难的生活,铜驼则暗示着行路的困难与不易。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民生困苦的同情与对官道管理的嘲讽,诗人通过对比官道与堠子的不同,深入探讨了交通与生活的关系,展现了在社会变迁中人们的无奈与抗争。
诗歌通过对堠子和官道的对比,表现了人们在社会压力下的无奈,以及对自由选择的向往,揭示了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堠子”最接近的意思是:
A. 官道
B. 小路
C. 大街
诗中表达行人对官道的态度是:
A. 喜欢走官道
B. 反感官道
C. 无所谓
“荆棘如铜驼”中“铜驼”象征:
A. 美丽的景色
B. 行路的难度
C. 丰富的资源
可以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描绘自然与人生活上的不同视角。白居易的诗更关注自然的流转与人生的无常,而杨维桢则关注人们在社会现实中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