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哭诗六章

《哭诗六章》

时间: 2025-07-29 08:31:31

诗句

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8:31:31

原文展示:

哭诗六章
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清晨和黄昏时的悲伤情感。早晨的哭声悲切而频繁,到了傍晚却变得渐渐无声。哭声消逝,仿佛一切的情感都随着血液流尽而消失,怎能让眼睛不干涸呢?眼睛干涸也不必叹息,如果没有眼睛,心中反而能获得安宁。眼睛还在,看到的事物太多,却不如没有眼睛来的安宁。

注释:

  • 吁吁:形容悲伤的声音,像是叹息或哭泣的声音。
  • 随尽:随之消逝,指随着哭声的消失,情感也随之消失。
  • :干枯,这里指眼泪流尽,眼睛失去光彩。
  • 自安:自我安慰,心中获得安宁。
  • :完美、完整,这里指一种内心的平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令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描写人生感悟,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诗作可能源于个人经历的悲伤,表达了对失去的感慨,以及在悲痛中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哭诗六章》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诗人在早晨和傍晚的哭声中,展现了生命中的悲伤与无奈。开篇“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通过对比的手法,呈现出时间流逝中情感的变化,结合“声无血随尽”,更是将身体的痛苦与心灵的悲伤紧密相连。眼泪的流淌与心灵的枯竭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痛感。在后半部分,诗人转而思考,眼泪流尽虽令人心痛,但失去眼睛的观察,反而能使心灵获得安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整体上,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也引发了对生存状态的深入思考,展示了王令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早晨的哭声悲切,傍晚时却渐渐消失,反映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变化。
    •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随着哭声的消逝,情感也逐渐淡化,眼泪流尽,眼睛失去光泽。
    •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眼睛干涸并不需要过多叹息,失去眼睛反而能够内心平静。
    •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眼睛虽然能看到世间万象,但内心的烦恼也随之增加,不如没有眼睛来得心安。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早晨与傍晚的哭声对比,突显时间的变化与情感的递减。
    • 隐喻:眼睛的枯竭与内心的安宁,隐喻着对生活方式的反思。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悲伤的深刻感受,以及在失去中寻找内心安宁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哭声:象征痛苦和失去,表现出人生的无奈。
  • 眼睛:代表感知与情感,眼泪流尽象征着情感的枯竭。
  • 心安: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安慰,反映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朝哭声吁吁”中的“吁吁”是什么意思?

    • A. 欢笑
    • B. 哭泣
    • C. 叹息
    • D. 呐喊
  2. 诗人认为失去眼睛会让心灵怎样?

    • A. 更加痛苦
    • B. 变得平静
    • C. 更加敏感
    • D. 感到孤独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王令的《哭诗六章》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情感变化,而李白则是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个人情感,两者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王令传》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王令诗集精读》

相关查询

南浦篇 劝善吟(醉会中赠郭行馀) 古别曲 求仙曲 新平歌送许问 边城吟 贫女词寄从叔先辈简 远愁曲 湘弦怨 空城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鸦开头的成语 包含齑的词语有哪些 麻字旁的字 颐神养性 木丸 家藏户有 进退维亟 从自 八字旁的字 十相俱足 逢场作戏 金钗换酒 甘字旁的字 慨息 色字旁的字 缺憾 人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