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7:51
去岁同寻甫里祠。霜髯飘拂与秋宜。
遇合缘深千载下,抚残碑。
居处本依临顿宅,呻吟不薄晚唐诗。
借问九原如可作,我谁归。
去年我和朋友一起去寻访甫里的祠堂。白霜在胡须上飘拂,正与秋天的景色相得益彰。
我们在这里的相遇,缘分深厚,千年后仍然感慨万千,抚摸着残破的碑刻。
我居住的地方本来是临顿的宅邸,吟咏的诗句不比晚唐的诗歌差。
我想问问九原(即古代的墓地)应该如何修建,我又该何去何从?
汪东,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交融的时代,他的诗风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色,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富有哲理和思辨。
此诗创作于对过往回忆的情境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生归属的迷茫。
这首《摊破浣溪沙》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和对往昔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归属的思考。开篇便引入了与友人共同寻访甫里祠的场景,霜髯的描写不仅刻画了诗人年长的形象,也象征着他在岁月中积累的智慧和沉重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千载”更是强化了时间的厚重感,令人生出对历史的敬畏。
“抚残碑”一句,诗人通过对碑刻的抚摸,寄托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关注。接下来,诗人回忆自己的居所,提到的“临顿宅”仿佛是他心灵的归宿,虽不及晚唐的诗歌辉煌,却也蕴含着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
最后“借问九原如可作,我谁归”一句,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归属的渴望与无奈。在这个充满感伤的秋天,诗人似乎在问自己,生命的终点究竟在何方,归属又何以为家。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一种深沉而又哲理的境界,勾勒出了一幅深邃的历史与人生的画卷。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生命归属的追问,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永恒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甫里祠”是用来做什么的?
A. 祭祀
B. 游览
C. 学习
D. 休息
“霜髯飘拂与秋宜”中“霜髯”指的是:
A. 诗人的年龄
B. 秋天的风
C. 一种植物
D. 一种情感
诗人在最后问“我谁归”的含义是:
A. 询问归家路径
B. 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历史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