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5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58:25
《读张李二生文赠石生先》
先生二十年东鲁,能使鲁人皆好学。
其间张续与李常,剖琢珉石得天璞。
大圭虽不假雕瑑,但未磨礲出圭角。
二生固是天下宝,岂与先生私褚橐。
先生示我何矜夸,手携文编谓新作。
得之数日未暇读,意欲百事先屏却。
夜归独坐南窗下,寒烛青荧如熠爚。
病眸昏浊乍开缄,灿若月星明错落。
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千年佛老贼中国,祸福依凭群党恶。
拔根掘窟期必尽,有勇无前力何荦。
乃知二子果可用,非独词坚由志确。
朝廷清明天子圣,阳德汇进群阴剥。
大烹养贤有列鼎,岂久师门共藜藿。
予惭职谏未能荐,有酒且慰先生酌。
诗的主要意思是:
先生在东鲁教书二十年,使得鲁人都热爱学习。在这段时间里,张续和李常犹如雕琢美玉,得到了真才实学。虽然大圭并没有经过精致的雕刻,但也未磨出完美的角度。二生无疑是世间的宝贵之材,怎能与先生的私人财物相提并论?先生教诲我何必自夸,手中拿着文集称这是我的新作。得了几日却未能细读,心中想要将一切杂事暂时搁置。夜归时独坐在南窗下,寒烛的微光闪烁着熠熠光辉。眼疾模糊,勉强睁开双眼,灿烂如星月,明亮而错落。言辞严谨,意图正直,内容绝非庸俗,古韵虽淡却醇香不减。千年的佛教和贼寇困扰着中华大地,祸福全由那些群党恶行所决定。若想根拔除,穴挖尽,勇气不足,力量又何能强大?可见这二子确实是可用之才,不仅在于文词坚韧,更因其志向坚定。如今朝廷清明,天子圣明,阳光德行汇聚,直面阴暗的剥削。大力提拔贤才,如同盛宴上列鼎,岂能长久与那些粗糙的食物同席?我感到惭愧,身为谏官却未能推荐有才之士,只有酒来慰藉先生的心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比喻和对比,弘扬儒家思想。
本诗写于欧阳修担任官职期间,正值北宋政治清明,贤才被重用的时期。诗中表现了对张续和李常的赞美,同时也传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贤明政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教育、人才和政治的探讨,展现了欧阳修对学术与道德的重视。诗的开头就提到“先生二十年东鲁”,以此引出对教育的赞美,表现出教师的辛勤与成就。在描绘张续与李常两位才子的形象时,使用了“剖琢珉石得天璞”的比喻,强调了他们的才华与潜力。
诗中反复提到“二生”代表着有志之士,作者不仅对他们的文才表示认可,还特别强调了他们坚定的志向,这种志向在诗中被与朝廷的清明、天子的圣明相结合,展示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对于人才的支持。
整首诗既有对个人才华的赞美,也有对社会政治的深思,富有哲理性。最后一句“有酒且慰先生酌”则是作者对朋友的关心与慰问,显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通过对教育、人才的赞美及对政治清明的呼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与对贤才的渴求,强调了在良好的政治条件下,人才的价值与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欧阳修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二生”指的是谁?
A. 两位学者
B. 两位政治家
C. 两位诗人
D. 两位商人
“剖琢珉石得天璞”中的“天璞”比喻什么?
A. 物质财富
B. 真才实学
C. 美好生活
D. 历史文化
答案:1-B;2-A;3-B
欧阳修与杜甫在诗歌中都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但欧阳修更多地表现出对教育与人才的重视,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