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七月十五夜看月

《七月十五夜看月》

时间: 2025-07-30 17:40:22

诗句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星斗动,路越青冥高。

竟夕瞻光彩,昂头把白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7:40:22

七月十五夜看月

作者:李群玉〔唐代〕

原文展示: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星斗动,路越青冥高。
竟夕瞻光彩,昂头把白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七月十五夜的月色。朦胧的月光从南海上升起,云层如波涛般翻滚。月光照射下,仿佛看到长鲸的眼睛,远处的玉兔似乎在轻轻挥动。星星因月光而闪动,天空也显得更加高远。整夜我仰望那明亮的光彩,兴致勃勃地举杯饮酒。

注释:

  • 南溟:指南海,这里用来形容月亮的朦胧。
  • 汹涌:形容云层翻滚的样子。
  • 长鲸眼:比喻月光照射下的景象,形象生动。
  • 玉兔:月亮上的兔子,传说中的月兔。
  • 青冥:形容深邃的天空。
  • 白醪:指白酒,表达饮酒的欢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群玉是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著称。其作品常富有感情,语言清丽。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七月十五的中秋节,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以及与友人共饮的愉悦心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月亮的崇敬与向往。

诗歌鉴赏:

李群玉的《七月十五夜看月》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夜空和月亮的深刻感受。整首诗以“月”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美丽。开篇的“朦胧南溟月”便将读者带入一种梦幻的氛围,月光透过云层的描写,仿佛让人看到那种汹涌而来的自然景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接下来的“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则通过对月亮与星星的生动比喻,赋予了自然以生命,长鲸的眼睛和玉兔的毫光,传递出一种灵动的感觉。诗人在夜空下的沉思和对月亮的仰望,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最后一句“昂头把白醪”,则是对饮酒的描写,增添了人情味,也让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融入了人间的欢乐和洒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朦胧南溟月:描绘出月亮在南方海面上显得朦胧而柔和。
    • 汹涌出云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云层翻滚的情景。
    • 下射长鲸眼:暗喻月光照射下的眼睛,形象而生动。
    • 遥分玉兔毫:远处的玉兔轻轻挥动,增添了几分灵动。
    • 势来星斗动:星星因月光而闪烁,展现出自然的变化。
    • 路越青冥高:形容天空的深邃与高远。
    • 竟夕瞻光彩:整夜仰望月光的美丽。
    • 昂头把白醪:以酒作伴,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长鲸眼”、“玉兔毫”等,比喻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月亮、星星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和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寄托了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人们在美好夜晚中饮酒作乐的情景,流露出一种洒脱与愉悦。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着团圆、美好与思乡之情。
  • 云涛:代表自然的变化与力量。
  • 星斗:象征着宇宙的浩瀚与神秘。
  • 白醪:象征着欢乐与人间的美好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朦胧南溟月”中的“南溟”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海
    • B. 南海
    • C. 东海
    • D. 西海
  2. “长鲸眼”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星星
    • B. 月光
    • C. 海洋
    • D. 兔子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悲伤
    • B. 忧郁
    • C. 欢愉
    • D. 厌倦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竹里馆》。
  • 诗词对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月亮的景象,表达了思乡情怀;而王维的《竹里馆》则通过月下竹影展现了宁静的生活状态,两者在意象上都有共同点,但情感表达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群玉生平与诗歌研究”相关文章

相关查询

禅人写师真求赞 春愁 纪梦 天封寺 简州 种竹 题灵岩弄月池 香山寺 清平乐·美人娇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竹字头的字 绾黄纡紫 镸字旁的字 拙于用大 立字旁的字 哂然 顺手牵羊 邑字旁的字 快刀斩乱麻 噪言 琴剑飘零 勃结尾的成语 千凑万挪 香字旁的字 笋脯 精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