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6:27
众山皆弭伏,独让此峰尊。
绝顶时犹雨,中林昼亦昏。
逆风松势偃,独石水声喧。
定有幽栖者,何因得晤言。
这首诗描绘了大帽山的雄伟和独特。四周的山峰都低伏着,唯独这座山巍峨挺拔,显得格外尊贵。在山顶时即使有雨水,树林中白昼也显得昏暗。逆风中松树的姿势被压弯,只有岩石和水声在喧闹。山中一定有隐者栖息,为什么我却不能与他们交谈呢?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隐者的描写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中提倡的隐逸生活,如《庄子》中隐者的生活理想。诗中提到的“幽栖者”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释圆悟,宋代高僧,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禅理为主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大帽山》创作于宋代,正值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时期。大帽山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吟咏。诗人在山中感受到自然的雄伟与人类的渺小,激发了对隐士生活的思考。
《大帽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诗人通过对山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诗的开头“众山皆弭伏,独让此峰尊”,以对比手法突出了大帽山的高耸与尊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绝顶时犹雨,中林昼亦昏”,则通过描绘山顶的雨水和林间的昏暗,渲染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逆风松势偃,独石水声喧”的描写,展示了山中松树在风中的姿态,和岩石、流水的喧闹声,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画面。这种自然的声音与景象,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在荒凉的山中,依然有生命的存在。
最后一句“定有幽栖者,何因得晤言”则引发了诗人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隐者的存在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而诗人无法与他们交谈,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大帽山的独特和自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敬畏,反映出一种哲学性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致观察,揭示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孤独感与渴望。
诗中提到的“独让此峰尊”是指什么?
诗人在山中感到什么?
诗中“幽栖者”指的是什么人?
《望庐山瀑布》与《大帽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