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5:10
作者: 杜甫 〔唐代〕
把烛桥成夜,回舟客坐时。
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
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
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
在烛光下,桥成了夜色的映衬,回舟的客人坐在船上。
天空高远,云朵消散,江水绵延,月亮却显得来得迟缓。
年老体衰,常需别人照顾,朋友相聚的机会屡次有约。
在异乡乘兴而来,虽然快乐,却也难掩内心的悲伤。
杜甫的诗中常常反映他在动荡的社会中,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奈。本诗中提到的“招邀屡有期”,可以看作是对旧友的怀念与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友情与人生的思考。
作者介绍: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生活困顿,常常以诗歌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杜甫晚年,他身处异乡,回忆往昔,同时也感慨身边的环境与友人的变迁,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无常与对友谊的珍视。
本诗以“烛桥成夜”引入,构建出一种温馨而又孤独的夜晚氛围,映衬出诗人在异乡的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天高云去尽”和“江迥月来迟”,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尤其是“衰谢多扶病”一句,直接道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带有强烈的自我反思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接下来的“招邀屡有期”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虽然相聚的机会并不多,但彼此的情感却始终存在。最后一句“乐罢不无悲”,则是对整首诗情感的升华,即使在欢愉中也难以抹去心底的忧伤,反映了杜甫对人生的复杂情绪。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展现了杜甫作为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把烛桥成夜,回舟客坐时。
描述了夜晚的宁静,船上的客人安静地坐着,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
通过自然景象描绘,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月亮的迟到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
透露出诗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尽管老去,但友谊却依然存在。
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
表达了在异乡的复杂心情,即使在欢乐的时刻,也难掩内心的忧伤。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无常与友情珍贵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既快乐又忧伤的复杂情感。
杜甫所描绘的“烛桥”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迷茫
B. 温暖
C. 悲伤
答案: B
诗中提到的“衰谢多扶病”指的是怎样的状态?
A. 身体健康
B. 年老体衰
C. 精力充沛
答案: B
“乐罢不无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纯粹的快乐
B. 快乐中夹杂着忧伤
C. 绝望
答案: B
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与人生,而李白则偏向于个体的抒情与理想的追求。两者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杜甫更为细腻,李白则更为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