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7:35
流云曾不系,泛梗却淹留。
百事禽遭隼,孤居鹊让鸠。
举灯聊问影,听雨忽垂头。
所忆逃形者,何天借一丘。
流动的云彩从未停留,而漂浮的浮萍却被淹没在水中。
万事万物都像鸟儿被猎鹰追逐,孤零零的栖息在树上的喜鹊让给了鸠。
我举起灯光随意询问自己的影子,听着雨声不由得低下了头。
我所怀念的那些逃避形体的人,何时能在这片天空中借得一块土地?
法杲,明代诗人,因其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观察而受到尊敬。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蕴含哲理。
《杂诗 其二》创作于法杲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个人孤独之时。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表达对人生与存在的思考。
《杂诗 其二》以流动的云彩和漂浮的水草开篇,展现了一种无拘无束又被淹没的状态,似乎隐喻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诗中的“百事禽遭隼”一句,深刻反映了生存的压迫感,暗示即使是鸟类,在自然界中也难以逃脱捕猎的命运,这种比喻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难与无奈。而“孤居鹊让鸠”则进一步展现了孤独的情感,喜鹊的孤单与鸠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妥协。
后半部分的“举灯聊问影,听雨忽垂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举灯与影子的互动,仿佛在问自己存在的意义,而倾听雨声则是对内心情绪的反思。这种深邃的思考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一句“所忆逃形者,何天借一丘”引发了人们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仿佛在询问何时能找到一个安稳的栖息之地。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细腻刻画。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命的无常与孤独,以及对归属与自由的渴望。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的交织,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诗中“流云曾不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百事禽遭隼”这句中的“隼”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孤居鹊”象征着什么?
与法杲的诗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自然景象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注重于思乡之情,而法杲则更加关注于对自由与归属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