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2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24:59
作者:张伯驹 〔近代〕
天畔群山孤草亭,
地分南北任流萍。
穿花峡蝶深深见,
朱拱浮云细细轻。
齐说客,鲁诸生,
案头干死读书萤。
衰年肺病唯高枕,
肯信吾兼吏隐名。
在天边的群山中,有一座孤零零的草亭;
大地被分作南北,任凭流水漂流。
在花丛中,蝴蝶在峡谷里翩翩起舞,
红色的云彩轻轻浮动,细腻而轻盈。
齐国的学子和鲁国的书生,
案头的灯光下,已然熬死了读书的萤火虫。
年衰体弱,肺病缠身,只能高枕而卧,
可曾相信我这隐于官职的名字?
张伯驹(1898年-1966年)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与文物鉴定家,擅长古典诗词,融汇古今,风格独特。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思和对自然的热爱。
该诗作于春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张伯驹借春景抒发个人的感慨,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对学术的坚持。
《鹧鸪天 其七 春感集杜》是一首情感细腻的词作,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开篇描绘了天边的群山和孤亭,透出一种淡淡的孤寂感;而“地分南北任流萍”则引发对人生漂泊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接下来的描写中,蝴蝶在花丛中的舞动与朱色的云彩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好,似乎在提醒诗人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诗中提到的“齐说客,鲁诸生”则让人联想到求学者的艰辛,案头的灯火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而“干死读书萤”则暗示了读书的辛劳与无奈,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最后,诗人提到的衰年肺病与高枕的安逸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现世名利的鄙弃,展现了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学术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他对名利的看淡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
诗中提到的“孤草亭”象征什么?
诗中“流萍”用来比喻?
诗人在高枕时的内心状态是?
张伯驹与杜甫的春天主题:
张伯驹在《鹧鸪天》中表现出春天的美丽与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的《春望》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愁。两者在春天的描写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