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5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52:28
淮人为水族,疱脍亦已巧。
田间有鸣鸡,性命得自保。
吴人口垂涎,捕取穷浩渺。
於吴产或多,於淮求则少。
要之业境会,食债良自绕。
予也家淮南,游吴尝草草。
平生下箸处,但觉皆羊枣。
不论赤鯶公,亦及长须老。
何况鼓吹部,可作钟鼎宝。
世间多空中,所见徒有表。
至美不外示,鱼鳖岂皆好。
君看十月鹑,羽翼甚轻矫。
变化须臾间,不念旧池沼。
食鹑乃无言,食蛙或颦愀。
鹑蛙等无二,妄想自颠倒。
舌根无尽期,所得在一饱。
哀哉南路徐,食方说燖焰。
但俱供芋羹,不必著锦袄。
较之食疮痂,岂但能稍稍。
淮河一带的人擅长吃水生动物,烹饪技艺也非常高超。田野间有鸣叫的鸡,能够自保性命。吴地的人对此垂涎欲滴,捕捞水生动物无所不至。在吴地水产品或许丰富,而在淮地则显得匮乏。总之,生活在不同地域,饮食的债务自然会随之而来。我自己出生在淮南,曾在吴地短暂游历。平生在餐桌上所见,觉得都是羊肉和枣子。无论是红鱼还是长须的老鱼,都不在话下。更何况那些鼓乐声中的美味,简直可以作为珍贵的食物。世间的美味多是空中虚幻,眼见的只是表象。至于至美的食物,不外乎是鱼和鳖,难道它们都是好吃的?请你看看十月的鹑,羽翼轻盈而矫健。变化瞬息万变,不再怀念旧池塘。吃鹑不会说话,吃蛙却可能愁眉苦脸。鹑和蛙并无二致,妄想却让人迷失。舌尖上的美味永无止境,所求不过是一顿饱餐。可怜南路的徐州人,食物的火焰正炽。可供的只是芋头羹,不必再奢求华丽的衣裳。与食用烂疮相比,这样的食物又何尝能算得上好呢?
作者介绍:朱翌,宋代诗人,以清新婉丽的风格著称,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民俗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朱翌在淮南与吴地游历之际,表达了对两地饮食文化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食物和地域差异的独特见解。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淮人与吴地饮食文化的差异。诗人在开篇提到淮人擅长捕捞水生动物,显示出他们与水的紧密联系。随后,诗人将吴地人对美食的渴望与淮地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揭示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诗中反复提到的“食”字,显示了诗人对饮食的执着与关注。
在意象上,诗人通过“田间有鸣鸡”“食鹑”“食蛙”等生动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自然与生活相结合的画面,反映出淮南人的生活状态与文化传统。同时,诗中还夹杂着对美食表象的质疑,强调了对真正美味的追求与思考。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既有生活的幽默感,又蕴含了对美食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淮人为水族”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
诗中“平生下箸处,但觉皆羊枣”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食鹑乃无言,食蛙或颦愀”意在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