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3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39:24
和太傅杜相公宠示之作
——欧阳修
平生孤拙荷公知,
敢向公前自衒诗。
忧患飘流诚已甚,
文辞衰落固其宜。
非高仅比巴音下,
少味还同鲁酒漓。
两辱嘉篇永为宝,
岂惟荣耀托当时。
我一生才疏学浅,唯有你这位公知晓我的才华,
我怎敢在你面前自夸诗作呢?
忧愁和困苦的经历实在太多,
文辞的衰落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的诗作虽然不高,最多也只能与巴音相媲美;
而且风味也仅仅和鲁酒差不多。
即使我遭受了两次的耻辱,诗篇却永远是宝贵的,
这岂止是当时的荣耀而已。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诗词、散文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以其散文最为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风格清新自然。
本诗创作于欧阳修与杜相公交往期间,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谦逊和对杜相公的感激。诗中流露出对自身文采的自省与不安,同时又对诗歌的价值及其存在的意义有着深刻的反思。
这首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欧阳修对自己才华的自谦与对杜相公的感激之情,反映了他心中对文人身份的复杂情感。诗中,欧阳修以“孤拙”自喻,认为自己才疏学浅,不能与高人相比,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沮丧,反而通过对忧患和文辞衰落的反思,展现了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尤其在“非高仅比巴音下,少味还同鲁酒漓”一句中,诗人以巴音和鲁酒作比,不仅谦逊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展示了对文化传统的敬重。最后一句“岂惟荣耀托当时”更是点明了诗歌的深刻内涵: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当时的赞誉,而是它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整首诗在自谦中透露出一种对文学的坚持与热爱,具有深刻的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谦逊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尽管在经历中感到困惑和无奈,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杜相公的感激之情始终贯穿其中。
意象词汇:
欧阳修在诗中自称为:
A. 高人
B. 孤拙
C. 文采飞扬
诗中提到的“巴音”象征:
A. 高雅
B. 平淡
C. 豪华
最后一句“岂惟荣耀托当时”强调:
A. 诗的时效性
B. 诗的永恒价值
C. 诗的流行
与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忧国忧民相比,欧阳修的这首诗则更为内敛和自省,展现了不同诗人对生活和文学的不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