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过杨子桥二首 其一

《过杨子桥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7 22:01:23

诗句

浪说春归已四旬,淮南元自不知春。

明朝却是中和节,野次谁怜寂寞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01:23

原文展示:

浪说春归已四旬,淮南元自不知春。明朝却是中和节,野次谁怜寂寞人。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过去了四个星期,但淮南的人们却仍然不知道春天的到来。明天正是中和节,但在这荒野中,谁会怜悯这孤独的人呢?

注释:

  • :这里指的是“浪子”,用作引子,暗示随意谈论。
  • 四旬:指四个星期,表示春天已经过去一段时间。
  • 淮南:指的是中国淮河以南的地区,此处暗指春天的到来。
  • 中和节: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节日,通常与春天的到来相关。
  • 野次:野外的草地,表示孤独的环境。
  • 寂寞人:孤独的人,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典故解析:

“中和节”是古代汉族的节日,通常在春季举行,象征春天的温暖和生机。诗中提到的“淮南”与“中和节”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作者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对人情冷暖的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艰难,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缺失,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慨和对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深刻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迟到以及诗人内心的寂寞。开头“浪说春归已四旬”,用“浪”字引入,既有轻松的口吻,又暗藏对春天迟到的无奈。接着“淮南元自不知春”,将地域与季节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敏感和对自然变化的感知。最后一句“野次谁怜寂寞人”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孤独感,暗示社会对个体情感的漠视。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情感上却深邃,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浪说春归已四旬”:提到春天已经过去了四个星期,暗示时间的流逝。
    • “淮南元自不知春”:强调淮南人对春天的无知,表现出一种时代的隔阂。
    • “明朝却是中和节”:明天是中和节,表示节日的临近。
    • “野次谁怜寂寞人”:表现孤独的人在荒野中的无助,感叹社会的冷漠。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一种温暖的情感。
    • 拟人:将春天和人情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内心挣扎。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希望和生机,同时也代表了失去。
  • 淮南:代表地域和人情的冷淡。
  • 中和节:象征传统文化和节日的意义。
  • 寂寞人:表达了孤独和对社会的失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中和节”是指什么?

    • A. 春天的节日
    • B. 秋天的节日
    • C. 夏天的节日
  2. “淮南元自不知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春天的无知
    • C. 对春天的怀念
  3. 诗中“谁怜寂寞人”意味着什么?

    • A. 人们对孤独的同情
    • B. 社会对个体的冷漠
    • C. 对孤独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春日》——朱熹

诗词对比

  • 《春晓》与《过杨子桥二首》在描写春天的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春晓》更强调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而《过杨子桥二首》则更注重春天的缺失与个人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
  • 杨万里研究专著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天香 其一 天香 薛镜 天香 天香 题水仙花,和金梁梦月词韵 天香 天香室,为定水寺复见心长老赋 天香室为四明定水复见心禅师赋 天香 题菊斋之《江魅》 天香 暮色下开与谢的绿萼梅 天香 雨中牡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急躁冒进 馨膳 小惩大戒 曲突移薪 卜字旁的字 莱茵河 发擿奸伏 麦字旁的字 爿字旁的字 云山 丿字旁的字 稀星 包含瞽的词语有哪些 柔融 裙带关系 殊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鹿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