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1:04
何处初寒好,初寒叠石溪。
山斜改昏晓,路曲失东西。
拾栗走村稚,凿垣巢乳鸡。
我来闲拥褐,曝背草檐低。
哪里才是初寒的好去处呢?初寒时节,溪水边的石头层层叠叠。
山坡的倾斜使得晨昏变得模糊,弯曲的道路让人失去了东南西北的方向。
小孩们在村庄里捡拾栗子,凿墙为鸡搭窝。
我在这里悠闲地披着褐色的衣服,背靠着低矮的草檐晒着太阳。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乡村生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强调实事求是的治国理念和历史观。他的诗歌多表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生活琐事为题材。
《和张文裕初寒十首》是司马光在与友人张文裕的诗歌往来中写的,反映了他在初寒来临时的感受与思考。诗中描绘了初冬的自然景象和村庄生活,表达了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引人入胜。诗人在初寒的背景下,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开篇的“何处初寒好”引入了对初寒情景的探讨,随即通过具体的画面描绘出山水与生活的交融:溪水边的石头、弯曲的道路、村庄中孩子们的嬉闹与生活的简朴。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也映射出人们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状态。
诗中对“山斜改昏晓”的描写,既是对自然变化的真实记录,也充满了哲理意味,提示人们在变化的季节中,生活节奏的调整与适应。“拾栗走村稚”则展现了乡村孩童的天真与乐趣,增添了生活的生动气息。结尾部分,诗人悠闲的身影与低矮的草檐形成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画面,传达出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态。
总体来看,这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合了对自然与生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初寒时节的独特感受。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初寒时节的感悟,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何处初寒好”中,“初寒”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拾栗走村稚”体现了什么情感?
下列哪个意象不出现在诗中?
可以将司马光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二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但王维更注重意境的深远和哲理的探讨,而司马光则偏向于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与日常感受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