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胜因院

《胜因院》

时间: 2025-04-30 18:43:37

诗句

转路便幽深,曾来不用寻。

寺依仙石脚,僧识老岩心。

是处鬼无墓,此山松自林。

滔滔未涯事,分付一蝉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3:37

原文展示:

胜因院
作者: 陈著〔宋代〕

转路便幽深,曾来不用寻。
寺依仙石脚,僧识老岩心。
是处鬼无墓,此山松自林。
滔滔未涯事,分付一蝉吟。

白话文翻译:

这条路转弯后便变得幽深,过去来这里时不需要寻找。寺庙依偎在仙石的脚下,老和尚了解这岩石的心意。这里没有鬼魂的坟墓,这座山的松树自然而生。滔滔不绝的事情,付诸于一只蝉的吟唱。

注释:

字词注释:

  • 转路:转弯的路。
  • 幽深:指环境幽静而深邃。
  • 曾来:曾经来过。
  • 不用寻:不需要去寻找。
  • 依仙石脚:依靠在仙人所遗留的石头下。
  • 僧识:和尚知道、了解。
  • 老岩心:指老岩石的内心,或其深意。
  • 鬼无墓:这里没有鬼魂的坟墓。
  • 滔滔未涯事:形容事情繁多而无尽。
  • 分付一蝉吟:将这些事情托付给一只蝉的吟唱。

典故解析:

  • 仙石:在古代文学中,仙石常被视为神秘、超自然的象征,表示与神灵的联系。
  • 蝉吟:蝉在古诗中常常象征思绪、孤独和高远的情怀,蔡邕《蝉》一诗中将蝉的吟唱与人生哲理相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常带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陈著游览某个寺庙时,感受到自然的幽静与人心的宁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事的淡泊。

诗歌鉴赏:

《胜因院》一诗以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寺庙环境,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思考。诗的开头“转路便幽深”,便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宁静的空间,暗示着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境。接下来的“寺依仙石脚”,不仅描绘了寺庙的地理位置,更赋予其一种神秘的色彩,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

“僧识老岩心”一句,展示了诗人与和尚之间的心灵沟通,暗示着在这片幽静的环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理解与共鸣。而“是处鬼无墓,此山松自林”,则强调了这里的宁静与纯净,不为世俗所扰,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最后两句“滔滔未涯事,分付一蝉吟”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通过蝉的吟唱,传达出诗人对人生无尽事物的思考和淡泊。蝉声的清脆与远离尘世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悟与自然的声音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转路便幽深:这条弯曲的小路进入了幽静深邃的地方。
  2. 曾来不用寻:我曾经来过这里,根本不需要寻找。
  3. 寺依仙石脚:这座寺庙依偎在一块神仙留下的石头旁。
  4. 僧识老岩心:和尚理解这块老岩石的内在情感。
  5. 是处鬼无墓:这里没有鬼魂的坟墓,显得格外宁静。
  6. 此山松自林:这山上的松树自然生长,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7. 滔滔未涯事:世间的事务像滔滔江水一样无尽。
  8. 分付一蝉吟:把这些纷繁的事情寄托于蝉的吟唱之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寺庙依偎在仙石脚下的描绘比喻为一种自然的融合。
  • 拟人:将和尚的识与岩心的理解赋予生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和语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宁静的寺庙和自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传达出一种哲学思考,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幽深:象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深邃。
  2. 仙石:代表着神秘与超然,连接人和自然。
  3. 和尚:象征智慧与内心的平静。
  4. 松树:象征坚韧与自然的生机。
  5. :象征孤独、高远的情怀,寄托着诗人的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转路便幽深”表达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喧闹
    • B. 幽静
    • C. 热闹
    • D. 迷茫
  2. “寺依仙石脚”中的“仙石”代表了什么?

    • A. 普通石头
    • B. 神秘、超自然的石头
    • C. 人工雕刻的石头
    • D. 破碎的石头
  3. 蝉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
    • B. 忧伤的情感
    • C. 自然与孤独
    • D. 热闹的场景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幽静的自然环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两首诗虽风格各异,但都反映了对世事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关系》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夜愁曲 冲夜行 惜花 送端上人游天台 杂曲歌辞。壮士行 杂曲歌辞。少年行 相和歌辞。襄阳曲 观花后游慈恩寺 宿南一上人山房 及第后夜访月仙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光明磊落 留犊淮南 包含魄的成语 水满金山 积日累劳 无字旁的字 包含英的成语 皂白难分 浆水不交 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鬯字旁的字 亠字旁的字 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病耳 时听 目字旁的字 西字头的字 胁从罔治 无耻谰言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