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悯旱

《悯旱》

时间: 2025-05-02 13:30:53

诗句

正要雨时须不雨,已成灾处更成灾。

如何百谷欲焦烂,遍地止存蒿与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0:53

原文展示:

悯旱 邵雍 〔宋代〕 正要雨时须不雨,已成灾处更成灾。如何百谷欲焦烂,遍地止存蒿与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正当需要雨水的时候却不下雨,已经形成的灾害变得更加严重。所有的庄稼都快要干枯焦烂了,大地上只剩下蒿草和莱草。

注释: 字词注释:

  • 悯旱:对干旱的同情和忧虑。
  • 正要:正当需要。
  • 须不雨:却不下雨。
  • 已成灾:已经形成的灾害。
  • 更成灾:变得更加严重。
  • 百谷:指各种庄稼。
  • 欲焦烂:快要干枯焦烂。
  • 遍地:大地上。
  • 止存:只剩下。
  • 蒿与莱:两种野草。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干旱对农作物的严重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干旱灾害的深切忧虑和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在宋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干旱对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都有重大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描绘了干旱对农作物的毁灭性影响。首句“正要雨时须不雨”直接表达了农民对雨水的迫切需求和天不从人愿的无奈。第二句“已成灾处更成灾”强调了灾害的严重性和持续性。后两句“如何百谷欲焦烂,遍地止存蒿与莱”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展现了干旱导致的荒凉和绝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自然灾害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正要雨时须不雨”:表达了农民对雨水的迫切需求和天不从人愿的无奈。
  • 第二句“已成灾处更成灾”:强调了灾害的严重性和持续性。
  • 第三句“如何百谷欲焦烂”:通过“欲焦烂”这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干旱对庄稼的毁灭性影响。
  • 第四句“遍地止存蒿与莱”:通过“遍地”和“止存”两个词语,描绘了干旱导致的荒凉和绝望。

修辞手法:

  • 拟人:“正要雨时须不雨”中的“须不雨”赋予了天气以人的行为特征,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 对仗:“已成灾处更成灾”中的“已成灾”与“更成灾”形成对仗,强调了灾害的严重性和持续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干旱灾害的深切忧虑和对农民疾苦的同情。通过描绘干旱对农作物的毁灭性影响,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农民的希望。
  • 灾:象征着破坏和绝望。
  • 百谷:象征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和生活的依靠。
  • 焦烂:象征着干旱导致的毁灭性后果。
  • 蒿与莱:象征着荒凉和绝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悯旱 C. 歌颂农民 D. 描写战争 答案:B

  2. 诗中“正要雨时须不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B

  3. 诗中“遍地止存蒿与莱”描绘了什么景象? A. 丰收 B. 荒凉 C. 繁华 D. 战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描绘草原的荒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邵雍的《悯旱》: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同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全面分析,有助于理解邵雍诗歌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蔡氏女子二首 次韵张仲通水轩 外厨遗火示公佐 巫峡 山居杂言 偶成二首 云之祁祁答董传 江南 俞秀老忽然不见 送江宁彭给事赴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不拔之志 广字头的字 瞋目裂眦 蓝田生玉 滔滔不断 皇弟 雨字头的字 漆宅 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伈伈睍睍 夹讯 指山卖岭 子字旁的字 皿字底的字 歹字旁的字 包含礼的成语 天地剖判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