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4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48:02
原文展示:
上湖南孙漕四首 其一 廖行之 〔宋代〕 湘郡湘城四十馀,赋租无爽岁无虚。 三年自是澄清泽,一吏何能抚字书。 底事古人勤劝课,由来国计在阎闾。 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
白话文翻译:
在湘郡湘城四十余年,税收从未失误,岁月也从未虚度。 三年来,这里自然环境清澈如泽,一个小吏怎能安抚百姓,书写文字。 为什么古人勤奋地劝勉学习,因为国家的根本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南阳的守官是谁,蒲地的宰相是谁,更需要依赖那些揭开帷幕的使者车辆。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时政和社会状况有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湖南任职期间,对当地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湖南地区政治和社会状况的观察,特别是对税收、官员职责和百姓生活的关注。诗中提到的“湘郡湘城四十馀”可能指的是作者在湖南任职的时间,而“赋租无爽岁无虚”则表达了他对当地税收管理的满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湖南地区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时政的深刻关注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怀。诗中“赋租无爽岁无虚”一句,既是对当地税收管理的肯定,也是对岁月无虚度的自我期许。而“三年自是澄清泽,一吏何能抚字书”则表达了对官员职责的思考,认为一个小吏难以真正安抚百姓,书写文字。最后两句“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则强调了国家根本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依赖那些揭开帷幕的使者车辆,传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关注时政和社会状况,强调国家的根本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依赖那些揭开帷幕的使者车辆,传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赋租无爽岁无虚”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方面的肯定? A. 税收管理 B. 官员职责 C. 百姓生活 D. 国家治理 答案:A
诗中“三年自是澄清泽”一句,用什么比喻湖南地区的环境? A. 清澈的泽水 B. 繁华的城市 C. 宁静的乡村 D. 繁忙的市场 答案:A
诗中“底事古人勤劝课,由来国计在阎闾”一句,强调了什么? A. 古人勤奋学习 B. 国家的根本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C. 官员的职责 D. 税收管理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廖行之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时政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怀,但杜甫的诗更多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而廖行之的诗则更多地通过对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描述来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