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0:41
作者: 徐渭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乌鸟既能伤义士,
蚊虻何苦碎贞肌。
由来天道本无定,
谁使昆虫必有知。
画壁几残春社雨,
灵风时满夜归旗。
烟波一望三千里,
长在湘江洛水湄。
乌鸦已经能伤害义士,那么蚊子和虻虫又何必残害贞洁的肌肤呢?
天道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法则,为什么会让昆虫有所知晓呢?
画壁上只剩下几笔春社的雨痕,
灵风时常吹动着夜归的旗帜。
烟波浩渺,一望无际有三千里,
长久以来我在湘江和洛水的边缘徘徊。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晚号白云山人,明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尤其以诗、书、画三绝闻名。其诗风独特,常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个人的孤独与反思。
创作背景: 《露筋祠》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徐渭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环境有关。明代中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感失落与无奈,徐渭通过此诗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感慨。
《露筋祠》是一首深具哲理的作品,诗人用乌鸟和蚊虻作为象征,揭示了人性与自然法则的复杂关系。诗中前两句便以乌鸦的伤害与蚊子的残害形成对比,强调了即使是微小的生物也能对人类造成伤害,折射出人们在面对不公时的无奈与悲哀。而“天道本无定”一句则引发读者思考,天道的无常不仅让昆虫无知,也让人类在生活中感到迷茫与无力。接下来的“画壁几残春社雨”描绘出了一幅春社的意境,似乎在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而灵风与夜归的旗帜又象征着一种游离与漂泊的状态。最后一句“烟波一望三千里”则以辽阔的自然景象结束,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无限的思考与追求。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体现了徐渭对人生、自然及社会的深入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无奈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知。
答案: 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