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2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21:45
禹陵
作者: 徐渭 〔明代〕
年来只读景纯书,此日登临似启予。
葬罢桓碑犹竖卯,封完玉字不通鱼。
杨梅树下人谁解,菡萏须中气所居。
即遣子长重到此,不过探胜立须臾。
近年来我只读景纯的书,今天我登上这里,似乎是为了启示我。
刚刚葬完桓公,碑仍竖立着,墓封得完好,犹如玉字却无法与鱼通。
杨梅树下,谁能解得这其中的道理?菡萏在水中生长,气息才得以栖息。
我打算派儿子再次来到这里,不过是短暂的游览而已。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晦,号青藤,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形成强烈的个性表达。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徐渭晚年,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生意义的探讨。诗中涉及的桓公碑和景纯书,可能代表着他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身身份的思索。
《禹陵》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徐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存在的反思。诗的开头,徐渭提到自己多年只读景纯的书,显示出他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而“此日登临似启予”则表明了他在此地的感悟,似乎是历史的回响在启发他思考。
接下来提到的“葬罢桓碑犹竖卯”,在这里桓公的墓碑象征着历史的延续,尽管时间流逝,古老的记忆依然屹立。而“封完玉字不通鱼”则暗示着人对历史的理解与生命的关系。这里的“玉字”可能代表着永恒,但与“鱼”的联系却显得无奈,表明了生与死之间的隔阂。
“杨梅树下人谁解”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徐渭对人生态度的疑问,似乎在追问谁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奥秘。而“菡萏须中气所居”则用荷花的生长隐喻生命的气息,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最后一句,徐渭欲派儿子重游此地,仅是为了短暂的游览,却透露了他对后代的期许和对历史的铭记。整首诗通过历史、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徐渭深邃的思想与感情,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历史、自然和个人体验为主线,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人与历史的关系,表现出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对后代的期许。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历史的感怀与对生命的反思。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景纯书”指的是谁的书?
诗中提到的“桓碑”指的是谁的墓碑?
最后一行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