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1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11:54
作者: 潘大临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公泛浯溪春水船,击帆啼鸟青崖边。
次山作颂今几年,当时治乱春风前。
明皇聪明真晚谬,乾坤付与哥奴手。
骨肉何伤九庙焚,蜀山骑驴不回首。
天下宁知再有唐,皇帝紫袍迎上皇。
神器苍忙吾敢惜,儿不终孝听五郎。
父子几何不豺虎,君臣宁能责胡虏。
南内凄凉谁得知,人间称家作端午。
平生不识颜真卿,去年不答高将军。
老来读碑泪横臆,公诗与碑当共行。
不赏边功宁有许,当杀奉皇犹敢语。
雨淋日炙字未论,千秋万岁所鉴多。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浯溪乘船的情景,春水荡漾,鸟儿在青崖边啼鸣。诗人追溯历史,回顾社会的治乱变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国家的沧桑。提到明皇的聪明反被误导,国家的命运落入了无能之人手中。即使亲情受到伤害,国家的庙宇也被火焚烧,诗人对此感到无奈和痛心。对比过往的繁华,现今的皇帝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诗中痛斥了不忠的儿子和不孝的臣子,问道这些人何以能治国。南方的凄凉无人知晓,节日的欢庆却显得格外冷清。作者在老年时才读到颜真卿的碑文,感慨万千,诗与碑共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最后,诗人感叹历史的教训,字迹虽未被认真对待,却也深刻铭记于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潘大临,生平不详,宋代诗人,以政治抒情和历史感慨著称。他的诗歌多关注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历史时期,诗人借浯溪的春景,表达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忧虑。
这首诗以“浯溪”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春日场景,然而在这宁静之下却隐藏着复杂的历史思考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诗人在描绘春水船行的美景时,随即转入对历史的思索,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切与个人的无奈。明皇的聪明与错误决策,造成了国家的动荡,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诗中表现出对亲情的痛心以及对臣子忠贞与否的质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与背叛的思考。最后的感慨中,诗人与历史对话,体现出一种深邃而沉重的文化自觉,彰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渺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春水与历史的动荡,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个人无奈的感慨。诗人以历史为镜,反映出对忠诚、亲情、文化的深刻思考,展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觉。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提到的“明皇”指的是哪位皇帝?
A. 唐太宗
B. 唐明皇
C. 宋太祖
D. 明成祖
诗中“蜀山骑驴不回首”隐含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过去的无奈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家庭的依恋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