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4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47:05
不睡
——文天祥
频搔白首强忧煎,
细雨青灯思欲颠。
南北东西三万里,
古今上下几千年。
只因知事翻成恼,
未到放心那得眠。
眼不识丁马前卒,
隔床鼾鼻正陶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忧虑而无法入眠的情感。他频频抓挠着白发,心中烦恼不已;细雨中独坐青灯旁,思绪纷飞,几近失控。南北东西相隔三万里,古今上下跨越几千年,这些深邃的历史和空间使他更加焦虑。因为对世事的了解而感到烦恼,心中无法放松,又怎能入睡呢?眼前的人或许是个无名小卒,但他却在床上鼾声如雷,沉浸在自己的安眠中。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廷亮,号宋江,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文学家。他在抵抗蒙古入侵的过程中表现出色,最终被捕身亡。文天祥的诗歌多表达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风格雄浑激昂。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文天祥被俘后,面临国家灭亡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压力之下,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死的思考。
《不睡》是一首充满忧愁和思考的诗作,展现了文天祥在动荡年代中的心灵挣扎。诗的开头“频搔白首强忧煎”,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忧虑而失眠的状态,这种强烈的心理感受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接下来的“细雨青灯思欲颠”,更是将环境与心境结合,细雨和青灯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突显出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一句,诗人通过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感,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似乎在反思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接下来的“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揭示了诗人因对时局的深刻认识而感到的无奈与烦恼,难以安心入睡。
最后,诗人以“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作结,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普通人安逸生活的羡慕,自己却因心中忧虑而无眠。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让人深思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体诗作表现了文天祥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在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无奈与渺小,深刻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
诗词测试:
诗中“频搔白首”指的是什么?
a) 失眠的状态
b) 年老的忧虑
c) 思念家人
“南北东西三万里”表达了什么?
a) 空间的广阔
b) 时间的流逝
c) 生活的烦恼
诗中提到的“隔床鼾鼻正陶然”意指:
a) 诗人的失眠
b) 他人的安逸生活
c) 诗人的孤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同样表达孤独与思乡的情感,但其背景是宁静的夜晚,而文天祥的《不睡》则是在忧国忧民的情境下,展现了更为复杂的内心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