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1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14:12
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
穰侯年老,长年把持着关中的事务,常常担心其他诸侯的公子会来探访。我也已是暮年,专心在这片山壑,每当听到车马声就感到惊恐和猜疑。
“穰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封建领主,关中地区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常常吸引各路诸侯的关注。诗中提到的“诸侯客子”,暗示了封建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提倡政治改革,主张富国强兵。他的诗词以清新、明快著称,常反映其个人生活和社会时局。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权力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随着年纪增长,他对外界的警惕性增加,表现出一种对时局和人情的敏感和焦虑。
《偶书》是一首抒发个人感受的诗,王安石在诗中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回顾,展现了自己对权力与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开头提到“穰侯老擅关中事”,瞬间引入了历史背景,暗示着权力的中心和外部威胁。而“长恐诸侯客子来”则揭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与不安,他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接下来的“我亦暮年专一壑”,表达了诗人已年迈,选择隐居的决心,但每当“车马”声响起,他的内心又充满猜忌与恐惧,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沉思。
整首诗不仅仅描绘了一位老人的心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权力的斗争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王安石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表达了对权力的深刻洞察与个人的无奈,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中提到的“穰侯”是指什么?
诗人对“车马”的反应是什么?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王安石的《偶书》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但视角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