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4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43:19
尺方矾纸丹青染,居然岭东形势。
万壑龙绵,千寻练锁,谁遣江山如此。
苍茫眼底。有多少荣枯,沧桑人事。
野绿畦黄。依稀犹是太平世。
滔滔浊流注海,浪花淘不尽。
今古王气,日暝云寒,风翻叶乱,那更萧萧秋意。
孙郎去矣。只目断鱼珠,几重烟水,
天堑长存,恨阴霾未霁。
在方寸大小的宣纸上,丹青绘制了东岭的形势。
万壑如龙般蜿蜒,千寻如练般锁住,
是谁让江山呈现如此壮丽?
苍茫的视野中,有多少兴衰,沧桑的人事,
田野的绿和黄,依稀仍是太平盛世。
滔滔的浊流注入大海,浪花虽多却淘不尽。
今古的王气仍在,日落云寒,风吹叶乱,更添萧条的秋意。
孙郎已去,只剩下断断续续的鱼珠,几重烟水,
那条天堑依旧存在,恨这阴霾未曾消散。
廖仲恺,现代著名诗人,生于20世纪,致力于中国古诗词的创作与研究。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作《如此江山》是在对某幅描绘江山壮丽的画作进行感悟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时光流转带来的沧桑感触。
《如此江山》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思考。开篇用“尺方矾纸丹青染”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艺术的境界,仿佛在观看一幅精致的山水画。接着通过“万壑龙绵,千寻练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气势,诗人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也在思考江山的变化与历史的沧桑。
诗中的“苍茫眼底”二句,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多少荣华富贵、兴衰沉浮,尽在眼底。尤其是“依稀犹是太平世”,表达了一种对和平年代的向往与珍惜。随着“滔滔浊流注海”,诗人引入江河的意象,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积淀。
后半部分的“今古王气,日暝云寒”,展现了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冷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萧瑟的秋意。最后以“孙郎去矣”结束,表达了对逝去人事的怀念与惋惜,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与无奈。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冀。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山的壮丽与历史的沧桑,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和平岁月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望。
《如此江山》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尺方矾纸”指的是什么?
“万壑龙绵”中的“龙”比喻了什么?
诗中“孙郎去矣”指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