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谢人送白山茶花二首 其一

《谢人送白山茶花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4-30 18:52:14

诗句

韵胜初闻不记年,偶逢俄在软红边。

山矾不遇南昌老,争得嘉名亚水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2:14

原文展示:

谢人送白山茶花二首 其一
张镃

韵胜初闻不记年,
偶逢俄在软红边。
山矾不遇南昌老,
争得嘉名亚水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第一次听说白山茶花时,已经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了,偶然之间在柔软的红色花边上遇见它。山矾这种花未能遇见南昌的老花匠,怎么能与水仙争得美名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韵胜:指花的香气和色泽胜过其他花。
  • 不记年:不记得是什么时候。
  • 偶逢:偶然相遇。
  • 软红边:指花的柔软红色边缘。
  • 山矾:一种花,常被提及与水仙相比较。
  • 南昌老:南昌著名的花匠。
  • 争得:争夺得到。
  • 嘉名:美名。
  • 亚水仙:指次于水仙的花。

典故解析:
“山矾”与“水仙”的比较,反映了诗人对花卉的情感投射,也隐含了对自身才能与环境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和,号惟庵,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情感细腻,语言优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对花卉的欣赏之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比显现的自我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白山茶花为主线,描绘了诗人对花的深切感受。开篇通过“韵胜初闻不记年”展现了诗人对花的初次印象,虽已模糊,却仍感到那种美的力量。接下来的“偶逢俄在软红边”,则将读者带入一幅静谧的画面中,让人仿佛看见那白山茶花柔软的红色花瓣,充满生机与温暖。

第三句“山矾不遇南昌老”,则是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山矾因未能得到优秀花匠的精心培育而未能展现出应有的美丽,进而引出诗中关于名声的讨论。最后一句“争得嘉名亚水仙”更是将山茶花与水仙进行比较,暗示山茶花虽美,却仍需努力争取名声,反映出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花的比喻,映射出人们在社会中追求名声与美好的心态,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情感深厚,意蕴悠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韵胜初闻不记年:表达对花的初次听闻已久远,暗示其美丽使人难以忘怀。
  • 偶逢俄在软红边:诗人偶然遇见花,形象生动,营造出一种亲切感。
  • 山矾不遇南昌老:山矾作为花卉,因未能得到优秀的花匠而无法展现其魅力。
  • 争得嘉名亚水仙:意在表明美丽的事物需要努力争取名声,反映出一种竞争意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茶花与水仙作比较,突出了山茶花的美丽与名声的追求。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花的意象丰富,象征着美丽与努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反映出人们在社会中如何努力争取名声与认可的心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山茶花:象征着纯洁与美丽。
  • 山矾:象征着潜力未被发掘的美。
  • 水仙:象征着美名与成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矾”与“水仙”代表什么?
    A. 花的种类
    B. 诗人的朋友
    C. 竞争的象征
    D. 诗的风格

  2. “偶逢俄在软红边”中的“软红边”指的是:
    A. 诗的边缘
    B. 白山茶花的花瓣
    C. 诗人心情
    D. 诗中的意象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自然风光
    B. 人生哲理
    C. 追求名声与美
    D. 友情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张镃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李清照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情感的思考,而张镃则侧重于对社会名声的追求与自我价值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传记》
  • 《山茶花的文化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闲云 团扇咏 题自画秋葵赠邹太夫人 题人画水仙 盆中小松 题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 湖光山色楼 寄题剪韭亭 寄萨天锡时居福建宪幕 寄柯博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香字旁的字 独学寡闻 石字旁的字 行伍出身 骑马寻马 一成不易 百结悬鹑 矛字旁的字 穷莫 注结尾的成语 先字旁的字 内骨骼 滋补 妄言妄听 降手儿 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