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5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57:53
和知宗喜雨
阳枋 〔宋代〕
灾祥何秘问圆穹,自是承流得失中。
旱魃凭谁投远裔,灵科复启仙宫。
天怜南国人民困,雨走西郊畎举通。
前日勤民均此念,尊前一笑大家同。
全诗翻译:
灾难和祥瑞有什么可询问天空的呢?这些都是自然因果中承接而来的得失。
干旱的妖怪又凭谁去投向远方?灵性的雨水再次开启了仙界的宫殿。
上天怜悯南方的人民困苦,雨水顺着西郊流动,田间的庄稼得以通达。
前几天辛勤的人民都有这样的愿望,大家在尊前笑颜相迎,共同欢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旱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干旱妖怪,被认为是造成干旱的神灵。此典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与感受。
作者介绍
阳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与自然景观,风格质朴,兼具民生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南方多雨的季节,反映了作者对旱灾的忧虑与对雨水的期盼,表达了对民生困苦的关注。
《和知宗喜雨》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首句“灾祥何秘问圆穹”引导读者思考天象与人世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自知之明。接着,诗人借用“旱魃”这一形象,表现出对干旱的无奈与惋惜。通过“灵科复启仙宫”,则巧妙地以雨水的降临,象征着希望和生机的回归,意味深远。
“天怜南国人民困”一语道出了民生之苦,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自然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前日勤民均此念”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与努力,表现出一种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灵科”比喻雨水的灵性)、拟人(“天怜”赋予自然以情感)等修辞,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对生活困境的共同反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旱魃”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干旱的妖怪
C. 一种动物
D. 人物名称
“天怜南国人民困”中“天”指代什么?
A. 天气
B. 上天、自然
C. 天空
D. 地球
诗中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怀疑
B. 对生活的期望与反思
C. 对人际关系的探讨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夜喜雨》与阳枋的《和知宗喜雨》均表达了对降雨的喜悦,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夜晚的宁静与恬淡,而阳枋则强调了民生困苦与对生活的共同期盼,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社会背景。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