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3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34:32
《十二日至济宁秦凤山示和彭幸庵吊古诸作次韵八首 其七 岳武穆祠》
作者: 顾清 〔明代〕
一夕元戎扫地回,
遗民已抱左衽哀。
如何寸纸中宵下,
竟折长城万里材。
本意鸣銮向河洛,
自甘浮海过温台。
英祠千古犹生气,
并入胥江作怒雷。
一夜之间,敌军扫荡而归,
遗留下的百姓已是悲痛欲绝。
为何在这深夜的寸纸上,
竟然能折断长城万里的木材?
我本想驾着车马回到河洛,
却甘愿漂泊在海上,经过温台。
英雄的祠堂千古依旧充满生气,
与怒涛的胥江合为一体,作响如雷。
顾清(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及古体诗,作品常反映其对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是顾清在游览岳飞祠时所作,借此表达对历史的追思和对民族沦陷的感慨。明代时期,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诗人以古鉴今,思考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责任。
这首诗以岳武穆祠为题材,开篇即描绘出一幅悲惨的历史画面,敌军的扫荡使得遗民哀痛无比,诗人在沉痛的历史回忆中,流露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诗中通过“寸纸”与“长城”的对比,形象地传达出小小的文字却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悲痛,令人深思。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虽然有意驾车回到故土,但最终选择了漂泊,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同时,诗中提到“英祠千古犹生气”,凸显了岳飞精神的永恒,尽管历史已逝,但忠义的精神依旧能够激励后人,形成了一种亘古的力量。
最后以“怒雷”作结,象征着历史的回响与对未来的警示,诗人通过对岳飞的纪念,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珍视国家之殇,传达出深刻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责任感。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国家的关怀,表现出对英雄精神的钦佩以及对未来的警醒。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渺小与无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诗人希望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元戎”一词指的是?
A. 英雄
B. 敌军
C. 将领
D. 百姓
诗中提到的“左衽”象征着?
A. 忍耐
B. 悲痛与失去
C. 忍辱负重
D. 英勇无畏
“英祠千古犹生气”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愤怒
C. 敬仰与怀念
D. 绝望
答案: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