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观月扬千寺门

《观月扬千寺门》

时间: 2025-05-10 07:54:39

诗句

背山灵利两松间,待月松前觌面山。

云去月低松影落,倚天唯有碧回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4:39

原文展示:

观月扬千寺门
作者:李弥逊 〔宋代〕

背山灵利两松间,
待月松前觌面山。
云去月低松影落,
倚天唯有碧回环。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山的背后,灵秀的松树之间,
我在松树前静候明月,面对山峦。
云彩散去,月光低垂,松影随之落下,
仰望天空,唯有碧蓝的环绕。

注释:

  • 背山:指背靠着山,表示位置。
  • 灵利:灵秀而利落,形容松树的姿态。
  • 觌面:面对面,直接相见。
  • 云去:云彩散去。
  • 唯有:只有。
  • 碧回环:表示天空的碧蓝色,环绕在四周。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月”和“松”作为自然元素,常常在古诗中用来象征高洁和清雅,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弥逊,字子渊,号静斋,宋代诗人。他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此诗或创作于诗人游览名山大川之时,借助月色和松树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出一种宁静的心境。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观月扬千寺门》是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诗中通过描写松树与月光的相互映衬,传达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意境。首句“背山灵利两松间”,开篇即设定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松树耸立,给人一种生机与灵动的感觉。接着“待月松前觌面山”,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期待,似乎在等待与山的亲密接触,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云去月低松影落”,通过景物的变化,展现出时光的流逝与月光的柔和,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而最后一句“倚天唯有碧回环”,则将视野扩展至天空,给人以广阔无垠的感觉,象征着精神的升华与自由。

整首诗以松树和月亮为主线,构建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的情感在优美的景色中得以升华,令人向往。诗中蕴藏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思,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清雅脱俗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背山灵利两松间:描写松树生长于山的背后,表现出其灵秀之态。
    • 待月松前觌面山:诗人在松树前等待月光,与山相对而望。
    • 云去月低松影落:云彩散去,月光低沉,松树的影子随之落下,表现出夜色的宁静。
    • 倚天唯有碧回环:仰望天空,唯见碧蓝环绕,象征着无尽的自由与宁静。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与月光比作自然的朋友,形象生动。
    • 对仗:如“云去月低”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思,反映了追求宁静与和谐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象征高洁、坚韧,常与文人志向相连。
  • :象征明亮、清冷,常用来表达孤独或闲适。
  • :变化不定,代表时光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写的主要自然元素是什么?

    • A. 山
    • B. 云
    • C. 松
    • D. 月
  2. “倚天唯有碧回环”中的“碧”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
    • B. 蓝色
    • C. 黑色
    • D. 白色
  3. 诗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安宁
    • C. 愤怒
    • D. 幸福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都涉及月亮,但李白的诗更强调思乡之情,而李弥逊则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弥逊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南湖史君烟景墨梅图 和龚翠岩雨中述怀韵 孤凤篇上静轩阎学士 姑苏台晚眺分韵得高字 皋桥岩中道院与梁中砥商严翁会饮 赋月中佳 赋桂山 范公农圃堂 丁酉元日 登阳山妙净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己字旁的字 民财 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杂草 盎盂相敲 不羁之才 豕突 包含在的词语有哪些 索虏 又字旁的字 皮字旁的字 精纯 风字旁的字 谑浪笑敖 飠字旁的字 荣宗耀祖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潇洒风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