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3:47
我见异人,且得异书。
挟书从人,何适不娱。
罗浮之趾,卜我新居。
子非玄德,三顾我庐。
我见到了不同寻常的人,也得到了不同寻常的书籍。
带着书籍跟随别人,何处不让人愉悦呢?
在罗浮山的脚下,我为自己选择了新居。
你不是刘备吗?三次光顾我的茅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是在词和散文方面成就卓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他人生低谷,内心对理想、友谊和人生的思索与追求也愈发明显。诗中反映了他对志同道合之人的向往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和陶答庞参军六首》通过自述与友人交往的乐趣,以及对理想居所的追求,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谊的重视。诗中开篇提到“异人”和“异书”,表明他在生活的平凡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乐趣,象征着他超越了普通生活的眼光和境界。接着提到“何适不娱”,引出他与朋友的相聚,展现了他乐观的心态。最后以“子非玄德”引入刘备的典故,表达了他对志向的追求,渴望有志之士的归属感。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不失乐观的情怀,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逐句解析:
我见异人,且得异书。
描述了诗人遇到与众不同的人和获得了特别的书籍,反映了他对新奇事物的渴望与欣喜。
挟书从人,何适不娱。
带着书籍与人交往,表达了他乐于与人分享与交流的心情,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
罗浮之趾,卜我新居。
在罗浮山的脚下选择新居,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子非玄德,三顾我庐。
借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表达了他对志同道合朋友的期待和渴望,希望能有贤士光顾。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非凡人生的向往、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理想居所的追求,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异书”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书籍
B. 与众不同的书籍
C. 不受欢迎的书籍
D. 教科书
“子非玄德,三顾我庐”中提到的“玄德”是指谁?
A. 曹操
B. 刘备
C. 诸葛亮
D. 王阳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