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声声慢 其二 民瞻见和,复用前韵

《声声慢 其二 民瞻见和,复用前韵》

时间: 2025-04-30 16:42:19

诗句

谁倾沧海珠,簸弄千明月。

唤取酒边来,软语裁春雪。

人间无凤凰,空费穿云笛。

醉倒却归来,松菊陶潜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2:19

原文展示

声声慢 其二 民瞻见和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谁倾沧海珠,簸弄千明月。
唤取酒边来,软语裁春雪。
人间无凤凰,空费穿云笛。
醉倒却归来,松菊陶潜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谁把那沧海的珍珠倾洒,弄得千轮明月摇曳不定?快来把酒端上,轻声细语如春雪般温柔。人间没有凤凰,白白浪费了穿云的笛声。我醉倒了,还是要回到那松菊环绕的陶渊明的家。

注释

  • 沧海珠:指海洋中的珍珠,象征珍贵而美好的事物。
  • 簸弄:摇动,使其起伏。
  • 春雪:形容言语柔和如同春天的雪花。
  •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美好与吉祥。
  • 穿云笛:指高亢悠扬的笛声,寓意音乐的美妙。
  • 陶潜: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诗人,他的居所常与松菊相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心系国家,作品多抒发家国情怀。其词风豪放,兼具婉约之美,常以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晚年,他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常寄情于山水田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政治失望的感慨。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声声慢 其二》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他心中的失落与追求。开头以“谁倾沧海珠,簸弄千明月”引入,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运用“唤取酒边来,软语裁春雪”的比喻,表现了诗人渴望在酒中寻找慰藉和温暖的心情。紧接着“人间无凤凰,空费穿云笛”则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失落感,暗示现实的无奈与失望。最后一句“醉倒却归来,松菊陶潜宅”,透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成为他心灵的归宿。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倾沧海珠,簸弄千明月:问谁把海里的珍珠洒落,弄得千轮明月摇曳。
  2. 唤取酒边来,软语裁春雪:呼唤把酒端来,用柔和的言语来裁剪如春雪般的温暖。
  3. 人间无凤凰,空费穿云笛:人间没有凤凰,白白浪费了那穿云而来的笛声。
  4. 醉倒却归来,松菊陶潜宅:即使醉倒了,依然想回到松菊环绕的陶渊明的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言语比作春雪,形象生动。
  • 拟人:明月被描述得如同被簸弄的物体,赋予其生动的形象。
  • 对仗:如“人间无凤凰,空费穿云笛”,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辛弃疾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海珠:象征珍贵与美好。
  • 春雪:代表温柔、柔和的情感。
  • 凤凰:象征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 松菊:代表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辛弃疾的《声声慢 其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排比
    C. 夸张

  2. 诗中提到的“春雪”象征什么?
    A. 严寒
    B. 温柔的言语
    C. 春天的到来

  3. 诗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A. 仕途荣华
    B. 田园隐逸
    C. 游山玩水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辛弃疾的《声声慢 其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但辛弃疾更具豪放与壮阔,而李清照则显得细腻与婉约,反映出不同的个人风格和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长相思·秋眺 长相思·一重山 长相思·山一程 摸鱼儿 摸鱼儿 送晓山师住如如庵 摸鱼儿 其一 春怨 摸鱼儿 摸鱼儿·重九日登昭明台,偕赞丞文舫及诸门人谈燕竟日,因填此解 摸鱼儿 赋湘云 摸鱼儿十五首 其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甘字旁的字 赤字旁的字 龜字旁的字 歌开头的成语 恇扰 氏字旁的字 罚金 神閒气定 轻手轻脚 痛下针砭 东市朝衣 壮行 总共 毛字旁的字 王畿 惊愕失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