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5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55:48
杖藜乘兴纵幽寻,
野寺松篁蔼翠阴。
流水潺湲如有恨,
白云舒卷本无心。
龙钟谁识天津叟,
高卧曾为梁甫吟。
静秦瑶琴聊自适,
只应风月是知音。
我拄着拐杖,兴致勃勃地去探寻幽静的地方,
在野外的寺庙中,青松和竹林遮蔽着翠绿的阴影。
潺潺流水似乎带着无尽的怨恨,
而白云自由地舒展收缩,完全无情。
谁能识得这位年迈的天津老人,
他曾在这里高卧吟唱《梁甫吟》。
静静地弹奏秦瑶琴,聊以自娱,
只要风月相伴,便是知音。
作者介绍:曹冠,南宋时期的诗人,其作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曹冠游历涵碧亭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及对高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环境,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开篇即以“杖藜乘兴”引入,表现出诗人兴致盎然的状态,接着描绘了“野寺松篁”的自然环境,展现出典雅的山水意境。流水的细腻描写和白云的无情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依恋,最后以“风月是知音”点题,强调了自然与心灵的共鸣。整体上,这首诗呈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流水的“怨恨”与白云的“无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通过“高卧曾为梁甫吟”勾起对往日的感慨,既有怀旧之情,也有对现状的满足。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一种淡泊、闲适的生活态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流水潺湲如有恨”中的“恨”指的是什么?
诗人认为谁是他的知音?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曹冠的《涵碧亭三首》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有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情感的表达,但曹冠更偏向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人生孤独的感慨。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均展现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