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2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22:13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彼君子女,绸直如发。
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彼君子女,谓之尹吉。
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
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这首诗表达了对都人士以及君子女性的描写与感慨。
都人士穿着狐裘,色泽光亮,
他们的容貌始终如一,言辞有理有据。
他们返回周国,是万民所期望的。
都人士则戴着黑色的帽子,
那些君子女性,衣服笔直如同头发。
我看不见他们,我的心却无从诉说。
都人士耳中充满了美玉,
那些君子女性,被称为尹吉。
我看不见他们,我的心如同花园般纠结。
都人士的腰带下垂而坚硬,
那些君子女性的头发卷曲如虫。
我看不见他们,言语却跟随其后。
不是我自己下垂的,而是带子多余。
不是我自己卷的,而是头发如旗帜。
我看不见他们,究竟该如何注视呢?
这首诗的作者为佚名,生活于先秦时期。该时期的诗歌多以《诗经》为代表,内容多反映社会风貌、民生疾苦以及对理想人物的向往。
《都人士》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都人士”的一种复杂情感,既有对其地位和形象的赞美,也有对无法接近的无奈与思考。诗中对君子女性的描写,揭示了当时人们对女性理想形象的追求。
《都人士》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都人士和君子女性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向往和情感的纠结。诗中反复出现的“我不见兮”,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似乎作者渴望能够接近这些理想中的人物,却又感到无能为力。通过对装扮的细致描绘,诗人揭示了身处权贵之地的人的外在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内在气质与品德。
诗中对“都人士”的描写并非单纯的赞美,而是引发了一种思考:这些外在的华丽是否能掩盖内心的空虚与纠结。尤其是在提到“耳充琇实”和“卷发如虿”等细节时,诗人似乎在暗示外表的光鲜并不能代表内心的真实感受。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整首诗传达了对理想人群的向往,但又渗透着无奈和失落的情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诗中提到的“都人士”主要指什么?
诗中“我不见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耳充琇实”中“琇”字的意思是什么?
与《静女》中的描写相比,《都人士》更强调身份与地位的展现,而《静女》则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流露。两者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但都在探讨理想人群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