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2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21:56
入寓双泉寺
作者:董嗣杲 〔宋代〕
大江沙岸虚,几寸水痕落。
萧萧双泉寺,佛像剥丹雘。
纸轮转晴鼓,灰塔断风铎。
残僧极荒怠,深得酒中乐。
西风客子来,栖暂得矮阁。
开窗望村疃,四下尘漠漠。
人烟极零星,鸡犬更萧索。
自罹开庆扰,景况恍如昨。
周章见世态,雕瘵叹民瘼。
梵呗忽传声,饱饭且藜藿。
在广阔的大江沙滩上,水痕只留下几寸的痕迹。双泉寺里萧瑟的氛围中,佛像的颜色褪去。纸做的风车在晴天的鼓声中转动,灰色的塔楼断了风铃的声音。残留的僧人极其懒散,沉浸在酒中的快乐里。西风吹来,客人暂时栖息在矮小的阁楼中。开窗眺望村庄,四周满是尘土,茫茫一片。人烟稀少,鸡犬也显得萧条。自己遭遇了开庆的骚扰,景象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周遭的变化让我感叹世态,雕瘦的样子让人叹息民众的苦难。突然间,梵呗的声音传来,吃得饱饭的只有藜藿。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与思考,诗风清新自然,常结合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
《入寓双泉寺》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诗人通过对寺庙的描写,反映出自己的孤独与对人世的感慨。
《入寓双泉寺》是一首通过描绘寺庙环境,反映诗人内心感受的作品。诗中开篇描绘了宽广的江面和沙滩,营造了空旷与寂静的氛围,接着转入双泉寺内的萧瑟景象,佛像的褪色象征着信仰的衰落,纸轮和灰塔的描写则带有一种无奈的世态变化感。残僧的懒散与酒中乐,体现了对现实的逃避与放纵。随后的西风客子,暗示了外来者的孤独与无奈,开窗望村的景象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人世的观察,尘埃漫天,人烟稀少,鸡犬也显得萧索,传递出一种愁苦的情绪。最后,梵呗的传声虽让人感到一丝安慰,却也让人感到现实的无奈与人们的贫困。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人生的思索。
大江沙岸虚,几寸水痕落。
诗人描绘了空旷的江面,水痕仅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萧萧双泉寺,佛像剥丹雘。
双泉寺的萧条与佛像的褪色象征着信仰的衰退和世态的艰难。
纸轮转晴鼓,灰塔断风铎。
纸轮象征轻松的生活方式,灰塔则代表时间的消逝与僧侣的孤独。
残僧极荒怠,深得酒中乐。
残留的僧人懒散的生活态度,反映出对现实的逃避。
西风客子来,栖暂得矮阁。
外来者的到来,象征着孤独与暂时的栖息。
开窗望村疃,四下尘漠漠。
诗人向外眺望,感受到周围环境的荒凉。
人烟极零星,鸡犬更萧索。
村庄人烟稀少,生活气息微弱,体现出萧条的社会现状。
自罹开庆扰,景况恍如昨。
自己遭遇了开庆的骚扰,感慨景象如昨。
周章见世态,雕瘵叹民瘼。
周遭的变化让人感叹,雕瘦的样子让人对民众的苦难感到无奈。
梵呗忽传声,饱饭且藜藿。
突然传来的梵呗声中,带有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的环境与生活的寂寥,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信仰衰退与民众困境的忧虑,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入寓双泉寺》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纸轮”象征什么?
诗中“人烟极零星,鸡犬更萧索”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