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3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9:39
偷声木兰花 怀戴无忝客成都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前年建业秋将暮,今岁蚕丛春又去。
别后思君,望尽南天不见云。
竹郎祠畔红棉好,濯锦江头红鲤少。
湘雨巴烟,不寄成都十样笺。
前年在建业的秋天快要结束了,今年蚕丛的春天又过去了。
分别之后思念你,望尽南天却不见一丝云彩。
在竹郎祠旁红棉花开得很好,濯锦江边红鲤鱼却少了。
湘江的雨和巴蜀的烟雾,不能寄给成都的十样笺。
陈维崧(1626年-1680年),字仲华,号青山,晚号维崧,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是词作。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著称,常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该诗写于陈维崧在外游历期间,借景抒情,以表达对离别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反映出作者对于美好春景的向往与对故友的深切思念,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开篇以“前年建业秋将暮,今岁蚕丛春又去”引入,时间的流逝与四季的更替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诗人借助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出对故友的思念与对岁月流逝的感伤。
“别后思君,望尽南天不见云”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南天的云彩象征着遥远的思念,诗人在此刻感受到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竹郎祠畔红棉好,濯锦江头红鲤少”通过对比手法,描绘出春天的美好,但红鲤的稀少又暗示着心中失落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了思念的氛围。
最后一句“湘雨巴烟,不寄成都十样笺”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无法将思念寄托于书信的无奈。整体来看,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生动描绘,更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故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无奈与孤独的感受,体现了陈维崧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陈维崧的“建业”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南京
C. 成都
D. 武汉
诗中提到的“竹郎祠”是为了纪念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竹郎
D. 司马迁
“别后思君,望尽南天不见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思念
C. 愤怒
D. 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