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9:10
一剪梅 登道场山望何山
作者: 王世贞 〔明代〕
小篮舆踏道场山。
坐里青山,望里青山。
渐看红日欲衔山,
湖上青山,湖底青山。
一弯斜抹是何山。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
姓何高士住何山,
除却何山,更有何山。
乘着小篮舆来到道场山上,
坐在这里青山环绕,望出去也是青山。
渐渐地看到红日似乎要落山,
湖面上是青山,湖底也映出青山。
那一弯斜影映射出的是哪座山?
说是那座山,又再问究竟是何山。
姓何的高士住在那座山上,
除了那座山,还有哪座山呢?
作者介绍: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季友,号穷庐,明代诗人、学者,擅长诗词和散文。王世贞倾心于文学与哲学,常以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结合为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反映了王世贞游览道场山的体验,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及对人生境界的思考。道场山作为一个道教圣地,承载了诗人对修道生活的向往。
王世贞的《一剪梅 登道场山望何山》是一首充满哲思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道场山的描绘,展现出青山、湖水、红日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的开端描绘了诗人乘小篮舆前往道场山的场景,带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坐里青山,望里青山”这两句,强调了山的环绕之美,似乎在表达一种身心都被自然包围的愉悦。
而“渐看红日欲衔山”则引入了时间的变化,红日下山的意象增添了诗的动感与层次,使得山水之间的静谧与变化相映成趣。湖面与湖底的青山映照,表现了自然景色的丰富与深邃,仿佛让人思考自我和自然的关系。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重复的提问,表现出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迷茫与探索,既是对山的好奇,也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最后两句“姓何高士住何山,除却何山,更有何山”引发读者的思考:在这山水之间,究竟哪一座山才是真正的归属?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也是对自我的探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我与归属的思考。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迷惑与追寻,反映出诗人对生活与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小篮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交通工具
b) 一种乐器
c) 一种植物
诗中反复提问的“何山”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迷茫与好奇
b) 对山的厌恶
c) 对旅行的期待
诗中“渐看红日欲衔山”用到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