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4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43:23
立秋月夜前堂观月
作者:范成大 〔宋代〕
箕踞绳床政自豪,
远游何暇续离骚。
萧森万竹秋逾瘦,
突兀双楠夜更高。
东郭风喧三鼓市,
西城石汹二江涛。
色尘声界如如现,
本自无禅不用逃。
在绳床上悠然自得,心中自有一番得意;
远行的人哪有闲暇来续写离骚(屈原的《离骚》)呢?
秋天的竹林萧瑟而瘦弱,
高耸的双楠在夜色中更加挺拔。
东郭的风声喧闹,三更时分市上热闹不已;
西城的石头在江涛中咆哮。
色彩和声音的境界在此时此刻显现,
本来就没有禅意,何必去逃避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石湖,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田园景象,常与自然景色结合,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立秋之际,诗人可能是在某个秋夜静坐于堂前,观赏明月,思考人生与自然的关系。此时正值秋季,象征着收获与凋零,诗人便借月夜抒发对生命的感悟。
《立秋月夜前堂观月》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象的诗,诗人在静谧的夜晚,感受着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哲理。开头两句以“箕踞绳床”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状态,表现出一种自我陶醉的情感。接着,诗人提到“远游何暇续离骚”,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向往,暗示了作诗的艰难与对历史文化的承接。
诗的中间部分,通过“萧森万竹秋逾瘦,突兀双楠夜更高”展现了秋季竹林的萧瑟以及高耸的双楠,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秋天的肃杀之气。后四句则通过描绘东郭的喧闹和西城的波涛,展现了城市的繁华与自然的力量,形成了一种生动的音景。
最后两句“色尘声界如如现,本自无禅不用逃”则引发深思,诗人似乎在探讨存在的本质。无论外界的色彩与声音如何变化,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是最重要的。诗歌整体以深刻的哲思、清新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音韵,展现了范成大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萧森万竹”与“突兀双楠”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东郭风喧”与“西城石汹”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感悟,提倡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离骚”是谁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屈原
D. 范成大
诗人描写的秋天竹林的状态是?
A. 繁茂
B. 萧条
C. 繁华
D. 静谧
“本自无禅不用逃”的意思是:
A. 外界纷扰
B. 内心宁静
C. 禅意深厚
D. 逃避现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范成大的《立秋月夜前堂观月》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二者皆以月亮为主题,但范成大更注重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多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