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春日杂兴十二首 其二

《春日杂兴十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6 18:28:32

诗句

南村北村鼓鼕鼕,刲羊刺豕祭潭龙。

一生衣食财取足,百世何妨常作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28:32

原文展示:

南村北村鼓鼕鼕,
刲羊刺豕祭潭龙。
一生衣食财取足,
百世何妨常作农。

白话文翻译:

南村和北村的鼓声响起,
宰杀羊和猪来祭奠潭龙。
一辈子衣食无忧,
百世之后又何妨继续耕作呢?

注释:

  • 鼕鼕:鼓声,形容鼓声的响亮。
  • 刲羊刺豕:刲羊指宰杀羊,刺豕指刺杀猪,都是祭祀时的传统行为。
  • 潭龙:可能指当地祭祀的水神或龙神。
  • 财取足:衣食足,生活富足。
  • 百世:代代相传,长久的意思。
  • 常作农:持续从事农业生产。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潭龙”可能与古代对水神的崇拜有关,古人常会通过祭祀来祈求丰收和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心,诗风豪放而又深沉,常表现出对农业和乡村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春日杂兴”系列诗作是陆游在晚年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生活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北村庄的鼓声和祭祀活动,展现了乡村的生机与传统文化。在春日的背景下,鼓声不仅传递了节日的喜庆,也象征着人们对丰年和幸福的期盼。诗人在这里以祭祀活动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农民生活的认同,传达出一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

“一生衣食财取足”的句子展现了诗人对物质生活满意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追求:安定、简单且充实的生活。最后一句“百世何妨常作农”更是强调了一种世代相传的农耕文化,表明他对农业的尊重和推崇,认为即使在未来的岁月里,从事农耕依旧是值得的生活方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村北村鼓鼕鼕:以鼓声引入,表现了乡村的节日气氛。
  2. 刲羊刺豕祭潭龙:描述了祭祀活动,表现了农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3. 一生衣食财取足:诗人回顾自己的生活,表达了对生活富足的满足感。
  4. 百世何妨常作农: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延续的。

修辞手法:

  • 对偶:前两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鼓声与乡村生活的结合,象征着传统与生机。
  • 排比:通过“刲羊刺豕”形成的连续动作,表现了祭祀的庄重与传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强调了农业的价值和传统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宁静而充实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 鼓声:象征着节日的欢乐和乡村的活力。
  • 羊与猪:祭祀中的动物,代表着丰收的象征和对自然的敬畏。
  • 潭龙:寓意着神灵的庇佑,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鼕鼕”指的是什么?

    • A. 风声
    • B. 雨声
    • C. 鼓声
    • D. 号角声
  2. 诗人在诗中对农业的态度是?

    • A. 轻视
    • B. 反感
    • C. 尊重
    • D. 忽视
  3. 诗的主题主要集中在?

    • A. 个人成就
    • B. 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
    • C. 战争与和平
    • D. 旅行与冒险

答案:

  1. C. 鼓声
  2. C. 尊重
  3. B. 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游的《春日杂兴》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着相似的主题,都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陆游通过祭祀描绘了乡村的传统,而陶渊明则通过田园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两者都表现出对农业的尊重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朝阳亭 张思孺秘校挽诗二首 运判南园瞻民阁 夏秀才江居五题·枕流亭 苦热行 兴元府园亭杂咏 四照亭 西门行 夜学 题晋原舒太博清溪阁 寄何首乌丸与友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研经铸史 作武 包含兄的成语 蛀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炊金馔玉 夕字旁的字 自投于地 斗历 功高盖世 門字旁的字 花匠 广阔天地 页字旁的字 讼诉 麦字旁的字 晔踕 依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走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