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2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28:32
南村北村鼓鼕鼕,
刲羊刺豕祭潭龙。
一生衣食财取足,
百世何妨常作农。
南村和北村的鼓声响起,
宰杀羊和猪来祭奠潭龙。
一辈子衣食无忧,
百世之后又何妨继续耕作呢?
诗中提到的“潭龙”可能与古代对水神的崇拜有关,古人常会通过祭祀来祈求丰收和安宁。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心,诗风豪放而又深沉,常表现出对农业和乡村生活的热爱。
“春日杂兴”系列诗作是陆游在晚年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生活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北村庄的鼓声和祭祀活动,展现了乡村的生机与传统文化。在春日的背景下,鼓声不仅传递了节日的喜庆,也象征着人们对丰年和幸福的期盼。诗人在这里以祭祀活动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农民生活的认同,传达出一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
“一生衣食财取足”的句子展现了诗人对物质生活满意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追求:安定、简单且充实的生活。最后一句“百世何妨常作农”更是强调了一种世代相传的农耕文化,表明他对农业的尊重和推崇,认为即使在未来的岁月里,从事农耕依旧是值得的生活方式。
逐句解析:
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强调了农业的价值和传统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宁静而充实的人生观。
诗中提到的“鼕鼕”指的是什么?
诗人在诗中对农业的态度是?
诗的主题主要集中在?
陆游的《春日杂兴》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着相似的主题,都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陆游通过祭祀描绘了乡村的传统,而陶渊明则通过田园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两者都表现出对农业的尊重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