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5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55:38
酹江月
作者: 陈允平 〔宋代〕
霁空虹雨,傍啼螀莎草,宿鹭汀洲。
隔岸人家砧杵急,微寒先到帘钩。
步幄尘高,征衫酒润,谁暖玉香篝。
风灯微暗,夜长频换更筹。
应是雁柱调筝,鸳梭织锦,付与两眉愁。
不似尊前今夜月,几度同上南楼。
红叶无情,黄花有恨,孤负十分秋。
归心如醉,梦魂飞趁东流。
在晴空雨后,彩虹挂在天边,蛩鸣啼叫的地方,莎草旁边,白鹭栖息在水边的洲滩上。
隔着岸的人家,碾米声匆匆,微寒的空气已经悄然侵入窗帘的钩子。
走在帐篷下,尘土飞扬,穿着征途衣衫,酒香润泽,谁来温暖这玉香的篝火?
风灯微弱,夜色漫长,不时更换守夜的筹码。
想必是雁阵中有人调琴,鸳鸯织锦,愁思也随之倾诉。
今夜的月光不同于往日,几度在南楼同赏。
红叶无情,黄花有恨,秋天的美好却被辜负。
归心似醉,梦魂随东流而去。
作者介绍:
陈允平,宋代诗人,字仲明,号淇川,生于北宋时期。其诗歌多描绘山水景致,情感细腻,语言清新,常表现对人生、爱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秋季,诗人在夜晚的情景中,感受到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状态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美。
《酹江月》是一首充满秋意与思乡情的词作。开篇以“霁空虹雨”描绘一个清新明朗的秋日景象,鲜明的色彩与声音交织,构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诗人用“隔岸人家砧杵急”传达出生活的忙碌,细腻的观察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关注。然而,随着夜色的降临,温暖的篝火与酒香似乎无法驱散内心的孤独,诗人不禁对“谁暖玉香篝”感到无奈。
夜晚的景象愈加清冷,风灯微弱,诗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夜长更换的筹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随后,诗人通过“雁柱调筝,鸳梭织锦”把对爱情的思念与对往昔的追忆融入其中,表达出一种深切的愁苦。这种情感在“不似尊前今夜月”中达到高潮,表明今夜的月光虽美,却无法替代过往的快乐时光。
最后,诗人以“归心如醉,梦魂飞趁东流”收尾,展现出一种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也让整首词作充满了浓厚的哲理性和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霁空虹雨”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红叶无情,黄花有恨”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念
C. 失落
D. 愤怒
诗中提到的“风灯微暗”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光明
D. 欢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陈允平的《酹江月》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酹江月》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静夜思》则直接表达思乡情绪,情感更加直接和浓烈。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解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酹江月》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