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5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54:58
早行
作者:崔光笏 〔清代〕
野店无更鼓,乌啼夜欲阑。
远钟催客起,斜月照人寒。
树密知村近,沙平觉路宽。
行行天欲曙,晓日出林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在偏僻的旅店里,夜深人静,没有更鼓声响起,乌鸦在啼叫,夜色即将结束。远处的钟声催促着旅人起床,斜照的月光让人感到一丝寒意。树木茂密,隐约可以感觉到村庄近在咫尺,沙地平坦,让人觉得道路开阔。行走中,天色渐明,晨曦从树林的边缘升起。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夜宿旅店的描写,反映了古代旅行的艰辛与孤独。
作者介绍: 崔光笏,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早行》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交通状况与人们的生活状态。随着商业的发展,旅行为人们所常见,而夜宿旅店则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诗人通过个人的旅行体验,展示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对自然的感悟。
《早行》是一首描写清晨旅途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旅途的孤独感。开头两句“野店无更鼓,乌啼夜欲阑”,勾勒出一个静谧的夜晚,旅馆中没有报时的鼓声,乌鸦的啼叫声则打破了夜的沉寂,暗示着夜晚即将结束。接着诗人通过“远钟催客起,斜月照人寒”两句,描绘了清晨的来临,远处的钟声催促着旅人起身,斜照的月光则带来一丝寒意,既体现了时空的变换,也让人感受到早晨的清冷。
在后两联中,诗人通过“树密知村近,沙平觉路宽”,以树木和沙地的意象,暗示旅途将近的村庄,一方面表现出旅途的漫长,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一种期待和希望。最后一句“行行天欲曙,晓日出林端”,则描绘了晨曦初现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新生与希望的感觉。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鲜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旅途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古诗词中常见的抒情和写景的结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晨旅途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期待的情感,体现了在旅行中对自然的感悟与生命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乌啼夜欲阑”中的“阑”字有什么含义?
A. 完成
B. 结束
C. 开始
诗中描写的主要时间段是什么?
A. 黄昏
B. 清晨
C. 正午
诗中提到的“远钟”作用是什么?
A. 召唤旅人
B. 记录时间
C. 增加孤独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崔光笏的《早行》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交融,但崔光笏更侧重于细腻的描写与旅途的孤独感,而王之涣则表达了壮阔视野与豪情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温柔细腻,后者则雄浑激昂。
推荐书目: